蘇媛專欄|秋冬中環畫廊遊 卓納畫廊10號贊善里畫廊開展

2021-11-18 00:00

天氣清爽固然是登山好日子,不過看看展覽也是相當不錯的選擇。11月的藝壇大事首推M+開幕,盛況留待下期與大家分享。不想湊熱鬧的朋友,不妨在中環畫廊區逛逛,相信不會失望而回。

過去幾年香港藝術市場蓬勃帶來的正面影響之一,是不少國際頂級畫廊在香港開業,讓大家有更多機會免費參觀好展覽,雖然畫廊策劃的展覽以商業掛帥,但無損作品欣賞價值。位於H Queen's的卓納畫廊,是其中一家在策展方面有高水平的畫廊,在紐約、倫敦和巴黎均有據點,香港畫廊大概五年前成立,曾展出多位內地及外國風格各異的藝術家。目前香港畫廊正展出德國藝術家伊薩.根澤肯(Isa Genzken)的作品展。

也許這位藝術家的名字有點陌生,不過一說起暑假期間K11 Musea的「打卡」熱點──一枝高達八點五米的玫瑰花裝置《玫瑰II》──大家應有印象吧!那株巨型玫瑰正是根澤肯的經典作品。她是德國當代著名藝術家,創作生涯橫跨四十多年,作品曾在全球多家美術館展出,包括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並曾多次參與威尼斯雙年展等重要展覽。在作品中探索藝術、設計、建築、科技和個人之間持續變化的界限,運用不同媒介和素材,包括雕塑、繪畫、拼貼、電影和攝影等,策展人形容她的作品「扎根於二十世紀先鋒藝術的傳統,以及二十一世紀全球化社會的多種材料與形式之中,質疑了我們日漸商品化的生活文化互融所帶來的影響。」

展覽呈現根澤肯過去十年職業生涯中的主要創作,其中《塔》和《立柱》系列雕塑裝置,源自於藝術家過去數十年來對建築及城市天際線的癡迷,塔和立柱一方面仿照了高聳入雲的建築群,一方面採用了紙、鏡子、私人照片、塑料袋等物料,又顯得與建築物格格不入,並有一種有趣的對比和擬人特質。

另一組有趣的作品是屬於2013年在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展出的《演員》(《Schauspieler》)系列,由一個個人體模型組成,附帶一系列道具和配件,以人體模型作為雕塑的基礎,採用了一種具體的風格,成為她的創作中最為直接地指涉人類形態的作品,與早期雕塑的抽象和幾何形式產生了鮮明對比。

與卓納畫廊這批新的「過江龍」相比,在香港已經打下多年根基的當代藝術畫廊其實為數不少,像漢雅軒、季豐軒等,其中幾家是在香港居住多年的外國人創辦,以推廣亞洲藝術為主,凱倫偉伯(Karin Weber)與戴天利(Katie de Tilly)是代表人物。今年是戴天利的10號贊善里畫廊二十周年,畫廊舉行回顧展,展出四十四位來自國內外藝術家的經典作品,不少與畫廊曾經合作,與戴天利也成了朋友,這個展覽除了是畫廊二十年來的回顧,也是亞洲當代藝術畫廊在香港的發展軌迹,展覽名稱是《愛在夢中》,相信是包含了戴天利對藝術的熱愛吧!

展覽作品的類別和年份跨度頗大,包括了內地上世紀七十年代橫空出世的藝術團體「星星畫會」代表人物黃銳、馬德升和王克平的重要作品,如黃銳上世紀七十年代的油畫作品《琴聲訴》,馬德升1979年到1981年重要版畫作品,以及王克平橫跨四十年的經典木雕作品,還有剛在今年8月去世的旅美油畫家劉虹、香港藝術家又一山人與「蛙王」郭孟浩等。其他展品包括攝影,如史國瑞用暗箱攝影(Camera Obscura)拍攝下的經典維多利亞港口景色,蒼鑫在內蒙古拍攝的代表作《天人合一》系列,李暐在灣仔拍攝的行為攝影作品等。除了內地和香港藝術家外,東南亞當代藝術也是焦點之一,展出多位越南和印度藝術家作品。其中「蛙王」的作品當然不會以一般手法呈現,大家可以留意他的現場表演,以及裝置在洗手間的沉浸式作品《The Frog King Lu》,究竟蛙王的洗手間有何特別,大家身歷其境後便自有分曉。

文:蘇媛

圖:由畫廊提供
蘇媛,一位業餘藝術愛好者,早年留學英國倫敦,學習東方文化和中國藝術,曾參與藝術拍賣、展覽和出版等工作,研究範圍以玉器和近現代中國書畫為主,經常出沒香港和內地的拍賣會與畫廊,遊走於藝術和商業之間。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