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媛专栏|秋冬中环画廊游 卓纳画廊10号赞善里画廊开展

2021-11-18 00:00

天气清爽固然是登山好日子,不过看看展览也是相当不错的选择。11月的艺坛大事首推M+开幕,盛况留待下期与大家分享。不想凑热闹的朋友,不妨在中环画廊区逛逛,相信不会失望而回。

过去几年香港艺术市场蓬勃带来的正面影响之一,是不少国际顶级画廊在香港开业,让大家有更多机会免费参观好展览,虽然画廊策划的展览以商业挂帅,但无损作品欣赏价值。位于H Queen's的卓纳画廊,是其中一家在策展方面有高水平的画廊,在纽约、伦敦和巴黎均有据点,香港画廊大概五年前成立,曾展出多位内地及外国风格各异的艺术家。目前香港画廊正展出德国艺术家伊萨.根泽肯(Isa Genzken)的作品展。

也许这位艺术家的名字有点陌生,不过一说起暑假期间K11 Musea的「打卡」热点──一枝高达八点五米的玫瑰花装置《玫瑰II》──大家应有印象吧!那株巨型玫瑰正是根泽肯的经典作品。她是德国当代著名艺术家,创作生涯横跨四十多年,作品曾在全球多家美术馆展出,包括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并曾多次参与威尼斯双年展等重要展览。在作品中探索艺术、设计、建筑、科技和个人之间持续变化的界限,运用不同媒介和素材,包括雕塑、绘画、拼贴、电影和摄影等,策展人形容她的作品「扎根于二十世纪先锋艺术的传统,以及二十一世纪全球化社会的多种材料与形式之中,质疑了我们日渐商品化的生活文化互融所带来的影响。」

展览呈现根泽肯过去十年职业生涯中的主要创作,其中《塔》和《立柱》系列雕塑装置,源自于艺术家过去数十年来对建筑及城市天际线的痴迷,塔和立柱一方面仿照了高耸入云的建筑群,一方面采用了纸、镜子、私人照片、塑料袋等物料,又显得与建筑物格格不入,并有一种有趣的对比和拟人特质。

另一组有趣的作品是属于2013年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展出的《演员》(《Schauspieler》)系列,由一个个人体模型组成,附带一系列道具和配件,以人体模型作为雕塑的基础,采用了一种具体的风格,成为她的创作中最为直接地指涉人类形态的作品,与早期雕塑的抽象和几何形式产生了鲜明对比。

与卓纳画廊这批新的「过江龙」相比,在香港已经打下多年根基的当代艺术画廊其实为数不少,像汉雅轩、季丰轩等,其中几家是在香港居住多年的外国人创办,以推广亚洲艺术为主,凯伦伟伯(Karin Weber)与戴天利(Katie de Tilly)是代表人物。今年是戴天利的10号赞善里画廊二十周年,画廊举行回顾展,展出四十四位来自国内外艺术家的经典作品,不少与画廊曾经合作,与戴天利也成了朋友,这个展览除了是画廊二十年来的回顾,也是亚洲当代艺术画廊在香港的发展轨迹,展览名称是《爱在梦中》,相信是包含了戴天利对艺术的热爱吧!

展览作品的类别和年份跨度颇大,包括了内地上世纪七十年代横空出世的艺术团体「星星画会」代表人物黄锐、马德升和王克平的重要作品,如黄锐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油画作品《琴声诉》,马德升1979年到1981年重要版画作品,以及王克平横跨四十年的经典木雕作品,还有刚在今年8月去世的旅美油画家刘虹、香港艺术家又一山人与「蛙王」郭孟浩等。其他展品包括摄影,如史国瑞用暗箱摄影(Camera Obscura)拍摄下的经典维多利亚港口景色,苍鑫在内蒙古拍摄的代表作《天人合一》系列,李暐在湾仔拍摄的行为摄影作品等。除了内地和香港艺术家外,东南亚当代艺术也是焦点之一,展出多位越南和印度艺术家作品。其中「蛙王」的作品当然不会以一般手法呈现,大家可以留意他的现场表演,以及装置在洗手间的沉浸式作品《The Frog King Lu》,究竟蛙王的洗手间有何特别,大家身历其境后便自有分晓。

文:苏媛

图:由画廊提供
苏媛,一位业馀艺术爱好者,早年留学英国伦敦,学习东方文化和中国艺术,曾参与艺术拍卖、展览和出版等工作,研究范围以玉器和近现代中国书画为主,经常出没香港和内地的拍卖会与画廊,游走于艺术和商业之间。

關鍵字

最新回应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