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世代的莎士比亞|莎劇再探索 鄧樹榮前語言劇場
2021-10-21 00:00
好事成雙,鄧樹榮同期帶來兩個全新莎劇作品,《李爾王》與《受辱記》,湊成一對。他近年有意策劃《香港國際莎劇節》,惟疫情關係,第一屆至今未能上演,暫時預計延至明年8月,雖然如此,他仍讓本來於莎劇節演出的《李爾王》和《受辱記》,率先演出,作為序幕,並以「現世代的莎士比亞」名之。
《受辱記》改編自詩歌《魯克麗絲受辱記》,是莎士比亞較少人認識的作品,事實上,除了劇本,莎士比亞筆下還有十四行詩與詩歌等等,就算是戲劇工作者,或鮮有涉獵。去年疫情期間,鄧樹榮重新翻揭莎士比亞的十四行詩與詩歌,部分從沒讀過,包括《魯克麗絲受辱記》,一看之下,覺得甚有力量,便有意改編,並邀合作無間的資深劇場演員梵谷(吳偉碩)做獨腳戲,促成其事。
至於《李爾王》,則是著名莎劇,但交到鄧樹榮手中製作,現出兩大關鍵詞:全女班、無言劇。事實上,外國早有全女班版本的《李爾王》,也有由女演員扮演李爾王的作品,鄧樹榮覺得,該劇的性別議題明確,「女性是四百年前《李爾王》劇本中所詛咒的性別,如果我以全女班演繹,又會怎樣?」鄧樹榮2016年與北京白光劇社演出的《安提戈湼》,也是一個全女班演出,翌年的《馬克白的悲劇》,兩位主角梵谷和黎玉清,於下半場轉換角色,前者成了馬克白夫人,後者成了馬克白,性別流動之意圖不言而喻,「從性別引發,對傳統劇本重新演繹。」他說,今天再演經典,應該以今天的演繹方法,更好地反映當代社會與生活,「否則只是一個Museum Piece。」
藝高人膽大
《李爾王》除了全女班,還是無言的形體以至肢體劇場。莎士比亞的作品,最大的魅力莫過於文字,鄧樹榮如此改編,可說藝高人膽大,「莎士比亞的語言當然厲害,藉而產生意象,而意象則超越形式。把意境轉化為另一種模式,也很有趣,從莎劇衍生舞蹈、歌劇等等就有不少,跨界別得很。」
他稱,「無言」於《李爾王》同樣有迹可尋──李爾王分身家時,要求女兒說說自己怎樣愛他,寇蒂莉亞卻寧願一句話都不說;李爾王面對殘忍事情,選擇啞口無言,「這些『無言』感動了我。」除了呼應主題,還有藝術追求,他的《舞.雷雨》也「無言」,但那是一場舞蹈,自有強烈的舞蹈語言,「《打轉教室》亦沒有語言,但那是原創劇,而且氣氛輕鬆,毋須深究角色內心世界。」於是這次便成了他對前語言劇場的再探索。
鄧樹榮續說,他的《李爾王》把原版動輒逾四小時,修至一個半小時,抽取重點,減省角色,重組次序,「把本來靠語言形成的人物關係、戲劇張力和詩意,轉化為前語言的表達方法。」前語言,便是人類在語言出現前表達自己的方法,包括空間移位、肢體動作、呼吸節奏、面部表情、眼神表達、聲帶聲音、非聲帶聲音等等。「表演便是一個表演者,有技巧地、有系統地,在現場觀眾或鏡頭前,呈現自己的內在性。」有沒有語言亦然。
鄧樹榮的作品,常有續篇或修訂版,好像《泰特斯》與《泰特斯2.0》、《馬克白》與《馬克白的悲劇》,說不定《李爾王》也有「2.0」?「屆時或會重新思考,全女班、無言,是否必須?」這將是一個很複雜的思辨、討論、執行的過程。
《李爾王》
日期:10月28日至30日/8:00pm
10月30日及31日/3:00pm
地點:香港藝術中心壽臣劇院
《受辱記》
日期:10月28日至30日/8:30pm
10月31日/3:30PM
地點:香港藝術中心麥高利小劇場
網頁:www.tswtheatre.com
文:黃子翔圖:黃子翔、鄧樹榮戲劇工作室
關鍵字
最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