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媛專欄|新藝潮博覽會台灣藝術家隔空參展 艱難時刻文化交流
2021-09-16 00:00讀者中相信有不少和筆者一樣是「台灣迷」,無論是逛書店、喝咖啡、看藝術展覽,台灣總有一股濃濃的文人氛圍,讓人入迷。疫情下兩地的文化交流喊停,但無阻有心人把台灣的藝術作品帶到香港。
白崇德從小喜歡藝術,作品以素描為主,以多重幾何圖案營造穿透感,他認為藝術是人類對生活當中的固定形式,找到了一種壓抑釋放的精神昇華。各種不同的情感當中,所展現於當下創作的方式都有所不同,當代藝術也是時代所賦予藝術家對現今社會中的轉化、情感的表現:「我的創作方式結合了蒙太奇手法的片段創作,從幾何造型到曲線造型,把原有的結構形式做分離,看物件本身的抽離部分,分化的距離感所產生的空間感中的細微變化,看上去是複雜的圖像,但卻是最純粹的思維發想。」白崇德目前一邊創作,一邊在鶯歌的畫廊工作,是三個孩子的父親,雖然自己生活擔子不輕,卻表示經歷了疫情,更加感受到社會上有很多人需要幫助,所以希望這次博覽會上把作品銷售的收入捐給香港的弱勢團體。新藝潮負責人表示:「白崇德這番心意實在讓我們非常感動,我們一定全力協助他,也希望很快能與他見面。」
今屆博覽會上另一位台灣藝術家黃琬玲同樣是得到有心人贊助,將作品寄到香港展出。黃琬玲作品結合水墨畫與版畫的創作形式,風格獨特,曾多次獲得台灣和海外美術館邀請舉辦展覽。初看黃琬玲的作品,被吸引的是作品的視點,觀眾恍似被引入一個接近奇幻的空間,通過多角度去細味畫中人和景物的關係,在她近期創作的系列《名所繪》,描繪的是旅遊點、老房子、寺廟等,但她以三百六十度透視角度描繪,構圖獨特:「這個想法來自於思考環境構圖透視消失點之於畫面的關係,創建一個非人眼透視的結構。利用拼貼與堆疊多種紙材的方式,在畫面中建立不同的空間;紙材的差異性,也帶入不同時間與空間的想像,與文人繪畫的多點透視進行時空對話。」
黃琬玲在海外駐村的經驗很豐富,曾經在美國、內地、韓國和日本參加藝術家駐村計畫,這次得到台北國際藝術家村的贊助,將作品寄到香港參展,不過她其實沒有在台北駐村:「在海外會讓自己以其他角度看台灣的文化角色,其實台灣、韓國、內地和香港在很多方面都有重疊,同樣面對全球化衝擊,但同時又有很大差別。我是在台北的城市環境中長大,在安徽時候住在一座有五百年歷史的古廟,抬頭一看都是參天大樹和山林,覺得很震撼,後來又去爬了黃山,看到的景色和經歷都是沒有試過的,回到台灣就決定更深入挖掘台灣在地的風土民情,像廟會文化等。而且我在不同地方都發現了有趣的事物,例如在日本找到特別的紙材,最重要的是通過這些海外經驗審視自己的創作。」將在《新藝潮博覽會》上展出的作品,除了《關渡老宅》、《安徽古城》等地標,也有招財貓、酒瓶,甚至曬魚乾這些充滿民間風情的日常生活物件,用墨着色卻依然營造了不同的空間感,主題看似簡單,但視覺效果相當豐富。
新藝潮負責人表示:「台北國際藝術家村已經連續三屆和我們合作,贊助一位得獎藝術家三個月的駐村計畫,第一屆得獎者風漸不僅在三個月中獲得創作和展覽的資源,更成功與台灣畫廊建立合作關係,能協助藝術家發展是我們與台北國際藝術家村的共同目標,可惜第三屆的得獎者、攝影藝術家Kasper Forest因為疫情關係至今未能成行,不過台北方面非常支持我們,繼續贊助第四屆,更協助黃琬玲參展,我們非常感謝。正如台北國際藝術家村的朋友說,疫情總有過去的一天,新藝潮的藝術家必定能來台北。我們衷心希望大家支持兩位台灣藝術家,支持這艱難時刻兩地的文化交流!」
文:蘇媛圖:《新藝潮博覽會》
關鍵字
最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