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演節目精選|大館場域限定 表演藝術跨度賞

2021-09-16 00:00

開館三年多以來,大館從戲劇季和舞蹈季,發展至今年的《表演藝術季:SPOTLIGHT》,今年下半年再譜新章,於9月起上演七個不同界別的本地節目,讓藝術家展現他們對當下的回應,引領觀眾通過劇場、音樂、舞蹈等不同方式,思考身分、歷史、傳統技藝,以至人生的課題。

館方指表演藝術季的各個節目均專為大館度身訂造,並善用館內的獨特空間。大館集古迹和藝術館於一身,包括前中區警署、中央裁判司署及域多利監獄三大法定古迹,因此藝術團隊「歷歷在目」以域多利監獄和香港礦石歷史為創作靈感,策劃及製作環境體驗劇場《牆邊練習曲》,讓觀眾戴上耳機步入百年監獄,沉浸於投影、燈光、聲境與表演之中,觸摸由岩石連結的土地,重新凝視常見於各區道路和建築的花崗岩。演出貫徹團隊向大眾普及歷史的宗旨,把硬蹦蹦的資料轉化成動人的在地體驗,引發觀眾對身分和歷史議題的思考。

《痴線一分鐘》巧妙融合另類實境遊戲(ARG)、表演與香港地道元素,帶領觀眾進入虛實交替的當代實驗舞蹈劇場,遊走表演、影像與裝置之間,拆解重組似曾相識的香港畫面。導演「鬼與約翰」說:「隨着科技進步,人類表達和聯繫的模式都變得廣泛和多樣,通過新媒體及平台,我們能表達不同的故事和感受。直到科技容許我們跟其他人融為一體之前,藝術是我們最好的分享工具。」今次演出的另一重點是非線性的敘事方式,「正所謂『如果太多牛奶味,朱古力味無掟企』,在劇場空間內,若果有太多線性敘述,觀眾互動就會『無掟企』。我們希望通過非線性的創作,讓觀眾自主思考,選擇他們想要的東西。當然,我們仍要在創作者與觀眾之間,以及主導性之間取得平衡。」

《幸福家庭與狗》則是一場音樂與文學的邂逅,作曲家盧定彰與作家黃怡再度合作,以家庭為題材,帶來一個關於五個家庭成員與一隻狗的故事,刻劃香港人在家庭關係中的牽絆與選擇。是次演出採用全新創作的文本與樂曲,由創作演員邱頌偉演繹朗誦,配合七人合奏小組演奏及媒體藝術家余穎欣的影像投影。

繼2019年上演《Tri家仔》之後,伍宇烈、盧宜均和劉榮豐這個班底,再度創作港式歌廳音樂劇(Cabaret),《撈鬆》從上一代的鄉下方言出發,說唱各個異鄉故事,帶出香港這個文化熔爐的生活與回憶,連結跨代的根源與傳承。導演伍宇烈道出創作契機:「演出《Tri家仔》時,劉榮豐曾用潮州話跟觀眾聊天,十分生鬼,後來我們發現潮州話是他與母親的親密關係重點,因為他的媽媽不懂廣東話,他自小便用潮州話跟她溝通,潮州話是他們的秘密語言。一種語言不但能拉近兩個人,作為一種聲音也很有趣,甚至乎跟內容無關,當你轉了語言,便猶如換了場景,我把它想像成一種連結。我們在這個年頭很分隔,被隔離,被封城,你用Zoom跟其他人聯繫亦是一種科技語言。我們如何跟人重新連繫呢?是否我們努力學習一種語言,便可以與另一個人更親近?」

他又發現原來在三藩市唐人街,很多人仍在講台山話,「當年那些被『賣豬仔』的人可能是沒意識地移民,如果我們現在是有意識地去移民,我們將會留下甚麼?這是一個問號,一個幻想,一個盼望,因為你帶走的東西一定是你覺得很重要的,哪怕是一種習慣,一種語言,一種衣着,會一代傳一代。我很好奇自己留下甚麼給下一代,去與留也是一大主題。」人們會為了融入社會而學習當地語言,「若果我們移民去美加,是否也會想學好英文,又是否真的能夠融入社會?還是別人會聽得出你的口音?因為口音而『露底』這件事是很有趣,我很欣賞七仙羽師傅,口音成為她的特色,她的態度很積極正面,明白『我是誰』能幫你解決很多生活問題。」

《五十九如一》打破傳統與當代舞蹈的分野,藉着拆解箜舞(Khon)的基本概念,展示香港舞者的獨特之處。箜舞是泰國傳統宮廷舞劇,融合舞蹈、戲劇、音樂、詩歌、皮影等表演形式。泰國箜舞舞者兼國際當代舞大師Pichet Klunchun,一直致力以當代舞蹈方式,延續和推廣這種瀕臨失傳的傳統舞蹈,今次他將帶領四位不同界別的香港舞者,進行跨文化、跨地域的訓練,以演講式展演,反思技藝傳承與轉化的意義。

香港著名舞蹈家梅卓燕由1986年開始編作舞蹈劇場《日記》系列,今年她帶來自傳式獨舞作品新章《日記VII.我來給你講個故事……》,除了繼續親自編舞、跳舞和撰寫文字,劇場亦會利用光去製造皮影效果,分享她多年來與流浪貓同行的經歷。此外,大館夥伴機構不加鎖舞踊館的《非關舞蹈祭》會帶來兩個免費節目,包括台灣編舞蘇威嘉的自由步工作坊,以及香港新進編舞陳偉洛的《Drink and Dance》,探索身體與編舞的關係,與眾同樂。

文:梁懿

圖:主辦單位提供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