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映民生】住屋問題引發靈感 七十二家房客/成記茶樓/公僕/香港製造/天水圍的日與夜 拍出居住面貌
2021-09-02 00:00
電影反映民生,住屋既為香港的老大難問題,自然引發編導的創作靈感。早期不少有關低下階層居住的國、粵語片,最擅長炮製包租人與租客之間的衝突,往往把前者刻畫成壓逼者的形象。
1973年楚原導演的名作《七十二家房客》,就寫大雜院五湖四海的租客,如何聯手對抗刻薄的包租婆。故事最早源自上海的滑稽戲,1963年廣州曾拍成電影,之後亦改編為話劇。楚原這個重拍版本保留了舞台特色,劇本加入本地社會元素,並且破天荒找來無線藝員與邵氏影星一起參演,結果創下票房奇迹,促成粵語電影從谷底復甦,意義重大。
不過《七十二家房客》只是將民國舊時代的故事翻新,跟現實中工業化、都市化的香港相距甚遠。同期邵氏的新銳導演桂治洪嘗試走出片廠,把目光關注當時大興土木的公營房屋。早在他與張徹合導的《憤怒青年》,就寫徙置區青年為了改善生活,結果受奸人唆擺誤入歧途。
之後的《成記茶樓》及續集《大哥成》,桂治洪環繞屋邨茶樓,批評「新區」嚴峻的犯罪問題,「箍頸黨」、風化案肆虐,黑社會爭地盤,政府根本無計可施,居民唯有自發維持治安,以暴易暴。
跟現在對屋邨生活持正面的集體回憶不同,上世紀八十、九十年代的港產片,譬如《公僕》的雞寮(今觀塘翠屏邨)、《童黨》的慈雲山邨、《香港製造》的瀝源邨,還有「古惑仔」系列的藍田邨,都將屋邨描繪成犯罪溫牀,童黨、黑社會問題尤其猖獗。其中,錢昇瑋的《三五成群》更是取材自轟動一時的童黨燒屍案,近年在網絡上依然引起頗大迴響。
大家若然不太善忘,當會記得僻處新界大西北的天水圍,曾因發生過不少屋邨倫常慘劇,而被媒體定性為「悲情城市」。許鞍華的《天水圍的夜與霧》便將區內一宗滅門兇殺案抽絲剝繭,揭開背後中港婚姻、老夫少妻,以至社區組織失效等問題,釀成悲劇收場。在此之前,她的《天水圍的日與夜》寫屋邨寡母與兒子對獨居婆婆的關懷,則把天水圍刻畫得一片和諧美好。兩部片猶如銅幣的兩面,加起來方呈現出較真實的居住面貌。
文:曾肇弘
曾肇弘,中文系畢業,文化與電影研究者。現為電影文化中心(香港)副主席、香港電影評論學會成員。電郵:[email protected]。
最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