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映民生】住屋问题引发灵感 七十二家房客/成记茶楼/公仆/香港制造/天水围的日与夜 拍出居住面貌
2021-09-02 00:00
电影反映民生,住屋既为香港的老大难问题,自然引发编导的创作灵感。早期不少有关低下阶层居住的国、粤语片,最擅长炮制包租人与租客之间的冲突,往往把前者刻画成压逼者的形象。
1973年楚原导演的名作《七十二家房客》,就写大杂院五湖四海的租客,如何联手对抗刻薄的包租婆。故事最早源自上海的滑稽戏,1963年广州曾拍成电影,之后亦改编为话剧。楚原这个重拍版本保留了舞台特色,剧本加入本地社会元素,并且破天荒找来无线艺员与邵氏影星一起参演,结果创下票房奇迹,促成粤语电影从谷底复苏,意义重大。
不过《七十二家房客》只是将民国旧时代的故事翻新,跟现实中工业化、都市化的香港相距甚远。同期邵氏的新锐导演桂治洪尝试走出片厂,把目光关注当时大兴土木的公营房屋。早在他与张彻合导的《愤怒青年》,就写徙置区青年为了改善生活,结果受奸人唆摆误入歧途。
之后的《成记茶楼》及续集《大哥成》,桂治洪环绕屋邨茶楼,批评「新区」严峻的犯罪问题,「箍颈党」、风化案肆虐,黑社会争地盘,政府根本无计可施,居民唯有自发维持治安,以暴易暴。
跟现在对屋邨生活持正面的集体回忆不同,上世纪八十、九十年代的港产片,譬如《公仆》的鸡寮(今观塘翠屏邨)、《童党》的慈云山邨、《香港制造》的沥源邨,还有「古惑仔」系列的蓝田邨,都将屋邨描绘成犯罪温牀,童党、黑社会问题尤其猖獗。其中,钱升玮的《三五成群》更是取材自轰动一时的童党烧尸案,近年在网络上依然引起颇大回响。
大家若然不太善忘,当会记得僻处新界大西北的天水围,曾因发生过不少屋邨伦常惨剧,而被媒体定性为「悲情城市」。许鞍华的《天水围的夜与雾》便将区内一宗灭门凶杀案抽丝剥茧,揭开背后中港婚姻、老夫少妻,以至社区组织失效等问题,酿成悲剧收场。在此之前,她的《天水围的日与夜》写屋邨寡母与儿子对独居婆婆的关怀,则把天水围刻画得一片和谐美好。两部片犹如铜币的两面,加起来方呈现出较真实的居住面貌。
文:曾肇弘
曾肇弘,中文系毕业,文化与电影研究者。现为电影文化中心(香港)副主席、香港电影评论学会成员。电邮:[email protected]。
最新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