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藝潮博覽會前瞻】年輕藝術家何慧恩《The Hong Konger》系列 展現香港眾生相

2021-09-02 00:00

香港是個有趣的地方,目前處於一個有趣的年代,此時此地的芸芸眾生,各有心事,在年輕藝術家眼中,會是甚麼光景?

第一眼看到何慧恩的插畫作品,覺得非常有趣──畫中女士牽着一群野生動物散步,隱約看到背景是灣仔星街垃圾收集站,旁邊還有的士,場面雖然有點兒荒謬,不過又出奇地和諧,畢竟在這個光怪陸離的城市,沒有甚麼事情是不可能的!

當然,作品讓人有深刻印象的另一原因,是它以著名雜誌《The New Yorker》封面為藍本,系列名稱是《The Hong Konger》,全部靈感來自《The New Yorker》封面,每一件作品配上的出版日期,正是藍本畫像的出版日,例如牽着動物散步的原圖,是刊登在今年6月21日出版的雜誌,大家可以在網絡搜索原稿,看看何慧恩如何以諷刺滑稽的筆觸,通過經典雜誌封面展示香港各式各樣人物,探討性別、種族、殘疾各種社會議題。

系列共有六十幅作品,有些風趣幽默,有些比較暗黑,如跑馬地馬場與墳場結合,大部分是香港的地標如獅子山、大澳、中環的高樓大廈等,香港人看到會感到非常親切,同時會對畫中的布局和人物行為感到好奇,也許會看到自己的影子,作品將在10月8日(五)至10日(日)舉行的第四屆《新藝潮博覽會》上展出,相信會是一次獨特的體驗。

「紐約和香港有很多共通之處,都是大城市和金融商業中心,地理環境相似,有海有郊區,人口密集,藝術家與各式各樣人物共存,而且紐約人和香港人都很有衝勁,為了成功,願意大膽嘗試。」以香港為家的何慧恩是歐亞混血兒,出身香港名門何東家族,在紐約攻讀大學,主修文學,除了藝術創作也從事寫作。不過她表示這並非她原來的人生規劃,笑稱畢業後覺得需要找一份養得起自己的工作,所以加入了跨國機構,可惜因身體問題不得不離開工作崗位,回到香港,在母親的照顧下生活。

大概十年前,何慧恩十六歲的時候被診斷患上自身免疫性肝炎,是一種罕有的遺傳病,最近一年病情惡化至自身免疫膽管炎、眼肌型重症肌無力、骨質疏鬆症、慢性疲勞症候群、纖維肌痛等等。「一大串病名真的好枯燥!」電話傳來愉快的笑聲,再看照片中青春可人的何慧恩,很難想像這個花樣年華、性格開朗的女孩忍受長年疾病的煎熬。「其實我覺得自己還是幸運的,起碼家裏有條件照顧我。去年12月,我的手幾乎不能動彈,連基本照顧自己的能力也喪失,我感到很沮喪,媽媽送了一個平板電腦給我作為聖誕禮物,徹底改變了我的生活,我學會了以它畫畫,開始創作《The Hong Konger》系列,成功在網上出售作品,對我來說創作讓我更懂得接受和處理自己病情。」

何慧恩續說:「我希望在《新藝潮博覽會》上,讓更多香港朋友看到《The Hong Konger》,大家可以通過作品去感受和思考自己作為香港人的身分和意義。」

《新藝潮博覽會》負責人表示:「今屆新藝潮有超過七十位藝術家參展,大部分是香港藝術家,不少在作品中探討香港社會、文化、身分認同等議題,創作媒介和手法相當多樣化,其中何慧恩的作品有強烈個人特色,得到專業評審之一、香港著名版畫藝術家鍾大富老師稱讚:『她把生活在香港這個大都會裏,受着多種族共融、狹窄生活環境和充滿政治爭議的居民,稱之為Hong Konger,並利用輕鬆、諷刺和幽默等手法,像拍攝鬧劇般去繪畫一系列插畫,十分出色。』何慧恩創作年資雖然不長,但作品充分顯出她的天分與感性,絕對值得大家關注和支持。」

何慧恩興致勃勃地說她正在密鑼緊鼓籌備《The Hong Konger》小說作品:「我原來的計畫是以這系列插畫出版一本畫冊,不過我覺得香港人的故事太豐富了,畫冊並不足夠!」

香港,我們共同的家,有七百多萬人的故事,其中有你和我,也包括一個無懼身體障礙、勇敢地生活的年輕藝術家。這一個Hong Konger的故事,相信會愈來愈精采。

文:蘇媛

圖:受訪者提供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