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風景到心境】馬琼珠吳子昆《躺在桌上的物件》 視覺藝術家的風景劇場實驗室

2021-06-24 00:00

整個創作便從桌上物出發,以物象、景象、影像構作。
整個創作便從桌上物出發,以物象、景象、影像構作。

桌面,是風景;街道,是風景;想像,是風景。風景既是身外物,也直達內心,因為物件物事,跟人連繫,才得以成立。繼《耳蝸裡有隻象》,由No Discipline Limited策劃及製作的《躺在桌上的物件》,再度打破慣常表演框架常規,以劇場人也未必熟悉的「風景劇場」(Landscape Theatre)為招徠,兩位視覺藝術家馬琼珠(Ivy)和吳子昆,初踏劇場台階,充當聯合導演,在舞台上帶來一幕幕不同定義的「風景」。觀者走進其中,所觸及的,是風景,還是心境?

《躺在桌上的物件》創作意念,源自二十世紀初美國作家及劇場創作人Gertrude Stein,所提出有關風景劇場的概念,並寫成同名劇本,作為啟發。所謂風景劇場,可被理解為藉着一些非敘事式、視覺的、意狀的元素,表達某些訊息。Ivy補充:「以『風景』作為隱喻,強調整體經驗,空間與時間,是一個打開的複合面,從而打破傳統的劇場敘事方式。」當你處身於大山大水之中,所觀所見所感,「完全取決於『你』這個主體。」她接着說,《躺在桌上的物件》正是由繪畫出發。「怎樣重現世界,繪畫有其獨特傳統,這場演出,便是進入畫家最純粹的表達世界方式。」

製作之初,創作監製​黎蘊賢(Orlean)給兩人一些參考作品,Ivy也想到美國著名導演Robert Wilson鼎鼎大名的《沙灘上的愛因斯坦》,對他怎樣在劇場上處理視覺元素,印象深刻。他們也提及日本前衞多媒體實驗組合Dumb Type,形容其作品簡約、概念化、少語言、視覺性,「我們沒直接向他們取經,但他們示範了這些沒有故事性的劇場,其實是可行的。」特別是現今世代,編劇想不到的戲劇,天天在現實上演,「所以在劇場上以至心理上,更需要這種抽象思維。」Ivy續說,現代教育過於功能性,我們正正少了曖昧、隱晦、虛無的表達訓練,否則感受力可能更強大,「大家也最好盡快學懂不把話直接說。」

既然稱作《躺在桌上的物件》,桌上物件是主菜,整個創作便從桌上物出發,以物象、景象、影像構作,引發大家對繪畫、影像、投映、劇場等不同創作框架的思考。Ivy說:「這些物件只是日常物,並不神秘迷人(Exotic),得跟人產生關係才得以成立。」《躺在桌上的物件》仍有「表演者」——編舞家黃大徽,但他卻拋開對舞蹈的探問,反而探索另一種表演狀態。吳子昆說:「他不盡然是『演員』,甚至是『風景』一部分,他在不同情況仍有不同『角色』。」

商業世界,受眾彷彿每分每秒,都需要衝擊,時時驚喜,獲得資訊愈多愈好,「但這次我們有點逆其道而行。」吳子昆就是想讓觀眾知道,劇場也好,視覺藝術也好,不一定就要衝擊無窮,他們也刻意避免精緻修飾,無論聲音、燈光、演員、道具等等。Ivy也想藉而向創作人和觀者提問:「為甚麼作品美不美、是否看得懂,才是欣賞準則?」

說到底,桌上物件、劇場風景,與人牽絆,直指記憶和心理狀態。未能觀自在,怎麼見山還是山?

《躺在桌上的物件》
日期:6月25日(五)/8:00pm

 6月26日(六)/4:00pm、8:00pm

 6月27日(日)/4:00pm
地點:香港大會堂劇院
網頁:nodisciplinelimited.hk

文:黃子翔 圖:No Discipline Limited、黃子翔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