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媛專欄】唐人藝術基金會/凱倫偉伯畫廊新展 本地藝術光輝歲月

2021-06-24 00:00

鄧啟耀錄像作品《Daydreaming by Sea of Japan》。
鄧啟耀錄像作品《Daydreaming by Sea of Japan》。

經歷了一年多的疫症低潮,香港藝術界似乎已全面復甦,拍賣和博覽會都交出不錯的成績單,展覽也一個接一個,這個夏天不愁寂寞。

位於中環的當代唐人藝術中心,去年夏天在黃竹坑再起爐灶,增設了「唐人藝術基金會」,目前正在舉辦一個有十一位香港藝術家參與的聯展《光輝》,包括陳育強、黃進曦、張施烈等,同樣是一個搞展覽與活動的基地,為甚麼定位是基金會而非畫廊?根據基金會負責人表示:「基金會是基於收藏家與藝術家不同需要而成立,服務的對象以收藏家為主,舉辦收藏家的藏品展可以更針對性地把收藏家的故事與大家分享,也可以說是我們對收藏家的一種服務,同時希望通過展覽、學術研究和活動,讓基金會成為一個學術基地,促進本地藝術的發展。」

《光輝》正是香港收藏家林偉而的藏品,林偉而本身是建築師,多年來集中收藏香港藝術家的作品,不時舉辦展覽。這次聯展以《光輝》為題,顯示藝術家對光與空間關係的探索,包括繪畫和裝置作品,以不同手法編織出一幅香港的光影風情畫。

這個題材與林偉而的專業不謀而合:「在藝術,如同在建築,對於我來說,最重要的莫過於光與空間的關係。從文藝復興至今,藝術家不停在探索光的表達,有如在媲美神的創造力量。我邀請了多位香港藝術家來參與,大部分都是我在這兩年內認識到及收藏了作品的。近年香港藝術家的布上作品也有了光輝的成果。光輝,不止是說一個光源,而是光在空間或物件上產生的作用。光輝歲月,也可以是過去、現在或將來的表達。我覺得香港藝術,現在也是一個光輝時代,好讓收藏家與藝術家一同擁抱這光輝歲月。」

如果要選集中推動香港藝術家的畫廊,今年踏入第二十二年頭的凱倫偉伯畫廊規模雖然不大,卻是主要推手之一,許多香港本土和以香港為家的外國藝術家都曾經與畫廊合作。目前展出的兩位藝術家,分別是香港「八十後」劉曉彤,以及來自紐西蘭的卜以思(David Boyce),兩位背景不同,創作媒體也不一樣,所以展覽帶點自嘲地以《牛頭不搭馬嘴》為題,不過兩位同樣以香港作為生活和創作的基地,而展品都是新冠肺炎期間的作品。

卜以思以攝影作品著名,不過在這次展覽中探索其他創作技巧和材質,包括以膠彩和天鵝絨為材質、配上聲音的作品《美麗與危機》,以肺炎病毒形狀的圖像描繪疫情下的香港,又以文字為本創作簡潔而幽默的油畫作品,對藝術家、藝術顧問,以至整個藝術市場生態提出疑問,像《我可以製造多份》,令人會心微笑。劉曉彤則聚焦繪畫的過程和留下印記,啞色的土地色系作品同時帶有沉鬱和童趣,作品《青馬大橋》和《跑馬地遊樂場》,以獨特的視覺表現香港不同地標,非常具有個人風格。

看完這些作品,你會發現香港的確有許多傑出的藝術家,一直默默耕耘,在這個號稱是全球最大的藝術市場爭取資源。不過,其中能得到與畫廊合作的機會,甚至獲得收藏家垂青的有幾人?剛剛參觀了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的畢業展,非常感動,他們的作品在技巧上無疑是稚嫩的,但年輕人獨有的「大無畏」衝勁撲面而來,掩蓋了任何所謂技術上的不足。

與在場的年輕畢業生聊天,發現他們每個對創作都充滿熱情,但對前途同時感到迷惘,而他們都面對同樣問題:離開校園後實在無法負擔工作室租金,有些更是考慮離開香港。已經成名的藝術家也感到香港租金昂貴、發展機會不足的壓力,何況是剛畢業的學生?看到特首談到香港成為世界主要藝術中心、市場大為興旺時眉飛色舞,不禁啞然失笑。

又一批藝術幼苗萌生了,年輕人創作力量是推動文化發展的重要力量,社會有責任給他們提供養分。商業畫廊畢竟要考慮市場,培育新進藝術家及本地藝術收藏家的工作巨大,有待有心人共同努力!

文:蘇媛 圖:唐人藝術基金會
蘇媛,一位業餘藝術愛好者,早年留學英國倫敦,學習東方文化和中國藝術,曾參與藝術拍賣、展覽和出版等工作,研究範圍以玉器和近現代中國書畫為主,經常出沒香港和內地的拍賣會與畫廊,遊走於藝術和商業之間。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