錄像的幻象世界

2021-03-18 00:00

藝術家以錄像作為創作媒介已經有幾十年的歷史,然而,錄像作品的收藏群體似乎還是比較小眾,不過隨着數碼科技普遍,錄像藝術有更多的可能性,令這個收藏類別內容更豐富,也因此吸引更多的市場關注。

一向商業與學術並重的白立方香港,最近帶來近代西方著名錄像藝術家布魯斯・瑙曼(Bruce Nauman)的個展《(非)在場》。這位1941年出生的美國藝術家以實驗性見稱,早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後期已經嘗試以不同的創作方式與媒介,是錄像藝術的代表人物之一,曾獲得多項國際藝術殊榮,作品曾在全球多家美術館展出,英國倫敦的泰特現代美術館剛舉辦了瑙曼的大型個展,展出作品包括錄像、聲音、雕塑及霓虹燈裝置等,白立方香港展出的是他五件錄像作品,雖然未能看到其他類型的作品,但錄像是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可從中一窺這位具有影響力藝術家的創作理念。

五件作品中有三件是投影,另外兩件創作年代較遠的是DVD(分別創作於1999年及2001年),通過電視展示,一看就感覺到時代感,甚至屏幕畫面都好想出現一點點粗微粒,這其實正是作品有趣的地方,彷彿載體本身也有物理生命,一方面記錄了藝術創作,同時載體的物理變化記錄了時間的流逝。

作品《打造一個好的角落(諷喻與隱喻)》創作於1999年,瑙曼在一個牧場裏架起固定相機,拍攝自己在搭建一個木製的角落,屏幕展示他在打洞、固定地基、種樁,貨真價實地幹活,該處也是他真正居住的牧場。除了操作工具的聲音,還有戶外自然的風聲,期間偶然進入鏡頭的是他太太和他們的狗。工作在進行,藝術創作也在進行,若干年後我們觀看時變成另一種的參與,也是一種進程。

藝術家曾表示:「令這件作品有趣的地方,在於如何選擇恰當的問題,然後當你繼續下去的時候,答案就顯得很有趣了。」他通過行為、勞動、語言、幻覺和延時等元素,利用一個有時間限制的媒介──五十九分十八秒是一般錄影帶的長度,他故意選擇在有限的時間內展開和完成工作,扮演搭建的工人和藝術家的角色,就如作品名稱的雙重含義。

另一件作品《子彈幻象/鉛筆幻象》創作於2013年,是兩個(循環)投影,表現了瑙曼的手在半空中握住一對子彈和鉛筆,嘗試將兩件東西尖的頂部相連,但因為手部搖晃未能完全接觸,讓這看似動態的影像有種無形的張力甚至緊張感,雙頻道投影並排但沒有同步,雙手、子彈和鉛筆之間於是出現了第三個類似雙頭物件的錯覺,更有趣的是,瑙曼在錄製時不時發表評論,又會反覆檢查圖像或確認拍攝是否開始,表現出藝術家的一種自覺性,彷彿邀請觀眾一起探索創作的過程。

一直覺得錄像藝術作品對個人收藏家來說有較高的門檻,畫廊負責人表示目前收藏群體的確是以美術館、基金會之類居多:「錄像作品有版數之分,像《打造一個好的角落(諷喻與隱喻)》有四十版,《子彈幻象/鉛筆幻象》只有一版,在保存和展示方面的要求與其他類型藝術品不大相同,像這個展覽,不同作品以甚麼方式、在畫廊哪些位置播放,都必須與藝術家清楚討論,得到藝術家同意,收藏家日後展出也需要依照某些要求,而且對於把作品放在其他平台上宣傳也是有規定的,例如不可以把整個作品放在網上,以免被攝錄,變成多了一版!」有些評論認為經過了一年多的疫情,很多藝術展覽都改在網上,有利錄像和多媒體作品的展示,加上觀眾和收藏家更習慣新形式,也許會加快這類藝術品的市場發展,看來並不能一概而論,在網上我們不會看到完整的作品,而且現場展示是作品重要的一部分,整體的效果和意義,還是需要一個特定場所和展示策略。

錄像藝術已經發展了多年,今天看瑙曼的展覽,實驗性和創意依然強烈,大家欣賞時需要時間和耐性,慢慢感受視覺、聲音各方面效果,投入錄像的幻象世界,細味其中奧妙。

文:蘇媛 圖:白立方香港
蘇媛,一位業餘藝術愛好者,早年留學英國倫敦,學習東方文化和中國藝術,曾參與藝術拍賣、展覽和出版等工作,研究範圍以玉器和近現代中國書畫為主,經常出沒香港和內地的拍賣會與畫廊,遊走於藝術和商業之間。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