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體線上並行 探索影展新常態

2021-03-18 00:00

一年一度的《香港國際電影節》去年因疫情取消,影迷大感可惜。今年終於迎來第四十五屆《香港國際電影節》,改以融合實體與線上的模式進行,展示新常態下的觀影文化。對影迷而言,不管何種模式,仍醉心於觀看電影節所選的佳作。本屆一如既往選取了不少國際的優秀作品,並制訂豐富的單元,如「伊朗新電影」等,皆讓人引頸以待。電影節亦將放映不少華語修復電影,如王家衛及徐克舊作,以及「焦點影人」關錦鵬的作品,皆可在大銀幕上重溫。

疫情肆虐全球逾一年,大家逐漸適應新常態。尤為明顯的是線上放映比比皆是,不少國際影展也逼於無奈從實體轉為線上舉行,卻也從中發展出新的模式。今年回歸的第四十五屆《香港國際電影節》,首次改以線上與實體兩種方式並行,在規限中探索影展的新可能。香港國際電影節協會節目總監王志輝(Geoffrey)直道,今年電影節採取如此混合(Hybrid)的模式,是因為疫情之故。

「去年電影節因疫情取消,而如此情況是世界性的,世界各地不少影展或暫時轉變模式。去年我們無法舉辦線上模式,因時間太倉卒,而且網上放映涉及很多考量,並非大家想像般輕易,好像要找一個合適作線上放映的平台便不容易。」他謂,經歷了疫症的一年,長久的時間讓生態的發展逐漸成熟。「外國也開始很多這樣的嘗試,如此模式與平素影展的生態有很大的差異,例如發展出專門供給影展的VOD(自選影片)平台,觀眾也在逐漸適應。」

經過大半年的時間,電影節也採取嶄新的模式,首度嘗試線上放映。Geoffrey不諱言只是試驗階段,「今屆的試驗是反映觀眾的需求與反應。也有可能一直採用這樣線上、實體同時進行的方式。」他認為,現時線上觀影的方式十分普遍,但它只是其中一種選擇,「我們仍推崇戲院大銀幕作為觀影方式,但不抗拒提供多一個選擇。」

不過,影展模式的改變也影響了發行部分。Geoffrey指出,以往VOD通常是發行影片的最後一步,因此當採用線上模式,片商未必願意。「這對我們的選片當然有影響,例如香港電影的片商便未必願意作線上放映。因此哪一部片放於線上或實體,也不全然由我們決定,我們需要與片商洽談。相反一些普通戲院較少機會能看到的作品,如前衞單元的影片、短片,甚或非洲等偏遠地區的影片,因世界發行商希望接觸更多的觀眾,會願意在線上放映。」

但他亦謂,當影展結合線上與實體的模式,第一(實體)與最後(線上)的市場融合了,但又不能不做實體放映,因此乃主要的收入來源,以及能帶來迴響。「VOD始終迴響較小,能在戲院放映感覺『重』很多。不過現時是整個行業一起摸索與適應。」近日,本地傳統院線UA也結業告終,也許亦說明行業正歷經轉化的時期。

電影節模式改變了,但Geoffrey認為基本的選片方針沒有改變,「宗旨仍是將世界各地質量好的影片帶到香港,好像原定於去年電影節放映的電影,因觀眾未有機會觀看,故此我們仍會在本屆放映。」除此以外,為慶祝日本「松竹映畫」一百周年,今屆電影節亦特設紀念節目,精選溝口健二、小津安二郎、今村昌平、山田洋次等大師共十部影響深遠的代表作。

每年從電影節搜羅的作品中,也能窺探世界電影的新趨勢,Geoffrey道,由於今年不少主流與商業電影,也被大電影公司留待更合適時機放映,因此本屆電影節倒是空間多了,能發掘一些新導演,讓觀眾看到新的影像力量。「在世界如此時刻,新導演仍能有新視野,確實是帶來驚喜。」他推介《明媚晨光》(《The Art of Return》)與《逃不出的記憶》(《Flee》),能為觀眾帶來耳目一新的觀影經驗。

另外,他亦直道,過去華語電影不太重視修復,不過現時修復的作品數量增加,好像焦點影人關錦鵬的作品,能讓被遺忘的作品再度重新被觀眾欣賞。

第四十五屆《香港國際電影節》
日期:4月1日(四)至12日(一)
網頁:www.hkiff.org.hk

文:觀青 圖:香港國際電影節協會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