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吻定情

2021-03-11 00:00

遇見正在巴黎畢加索博物館(Musée Picasso)展出的《畢加索——羅丹》(《Picasso-Rodin》)特展之前,我一直不曾細想這兩位藝術家之間的可能關聯,甚至一度以為這兩人來自不同世代,彼此的生命軌迹從無交集。

然而,當我在此次展覽中見到兩人同樣以《吻》命名的作品,才發現自己想錯了。畢加索(1881年至1973年)的畫作《吻》創作於1969年,比羅丹(1840年至1917年)那件廣為人知的同名雕像作品遲了八十多年才面世。兩件藝術品的內容卻極為近似,可以想像畢加索作此畫時一定受到了前輩影響。

畢加索素來高傲,尤其是對於與他同時代的藝術家,更是少有讚揚。他瞧不起夏加爾(當然夏加爾也看不上他),與馬蒂斯面和心離,可是面對羅丹和他的雕塑作品時,竟一反常態地表達尊重與欣賞。箇中緣由,固然是因為畢加索對雕塑這一創作題材的濃厚興趣,但另外不得不提的共通點是,畢加索和羅丹都是不停前行的那類藝術家,換句話說,他們從不曾停止創新。而這對於很多藝術家,尤其是那些已然成名的藝術家而言,絕非易事。

羅丹與畢加索的藝術創作均受到創新精神的驅動,而且兩人都表現出對線條的偏愛。對於羅丹而言,線條是創作者內心情緒和狀態的外化,畢加索則不止一次談及中國書法與繪畫中的線條之美。在他眼中,中國畫的神奇與無窮妙趣,全在那些簡練素樸卻意味深長的線條中。不論畢加索開創的立體主義,抑或羅丹在《思想者》和《吻》等名作中對於人體情態,乃至欲望的生動呈現,都離不開線條的助力。

羅丹有一句名言:「藝術即感情。」畢加索對此或深為認同,因他不同時期的創作雖樣態逈異,卻從不缺乏強烈感情的支撐。再八卦一句,畢加索與羅丹均情史豐富,且都熱衷將戀人當作繆思(雖說事過境遷後,常無情將她們拋棄),這也為兩人之間的藝術對話,增添一重曖昧的、欲說還休的意味。

文:李夢 圖:巴黎畢加索博物館
李夢,女,雙子座,神經大條,不可救藥的美食與古典音樂愛好者。大眾傳播及藝術史雙碩士,專欄及藝評文章散見於北京、香港和多倫多等地報刊及網站。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