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吻定情

2021-03-11 00:00

遇见正在巴黎毕加索博物馆(Musée Picasso)展出的《毕加索——罗丹》(《Picasso-Rodin》)特展之前,我一直不曾细想这两位艺术家之间的可能关联,甚至一度以为这两人来自不同世代,彼此的生命轨迹从无交集。

然而,当我在此次展览中见到两人同样以《吻》命名的作品,才发现自己想错了。毕加索(1881年至1973年)的画作《吻》创作于1969年,比罗丹(1840年至1917年)那件广为人知的同名雕像作品迟了八十多年才面世。两件艺术品的内容却极为近似,可以想像毕加索作此画时一定受到了前辈影响。

毕加索素来高傲,尤其是对于与他同时代的艺术家,更是少有赞扬。他瞧不起夏加尔(当然夏加尔也看不上他),与马蒂斯面和心离,可是面对罗丹和他的雕塑作品时,竟一反常态地表达尊重与欣赏。个中缘由,固然是因为毕加索对雕塑这一创作题材的浓厚兴趣,但另外不得不提的共通点是,毕加索和罗丹都是不停前行的那类艺术家,换句话说,他们从不曾停止创新。而这对于很多艺术家,尤其是那些已然成名的艺术家而言,绝非易事。

罗丹与毕加索的艺术创作均受到创新精神的驱动,而且两人都表现出对线条的偏爱。对于罗丹而言,线条是创作者内心情绪和状态的外化,毕加索则不止一次谈及中国书法与绘画中的线条之美。在他眼中,中国画的神奇与无穷妙趣,全在那些简练素朴却意味深长的线条中。不论毕加索开创的立体主义,抑或罗丹在《思想者》和《吻》等名作中对于人体情态,乃至欲望的生动呈现,都离不开线条的助力。

罗丹有一句名言:「艺术即感情。」毕加索对此或深为认同,因他不同时期的创作虽样态逈异,却从不缺乏强烈感情的支撑。再八卦一句,毕加索与罗丹均情史丰富,且都热衷将恋人当作缪思(虽说事过境迁后,常无情将她们抛弃),这也为两人之间的艺术对话,增添一重暧昧的、欲说还休的意味。

文:李梦 图:巴黎毕加索博物馆
李梦,女,双子座,神经大条,不可救药的美食与古典音乐爱好者。大众传播及艺术史双硕士,专栏及艺评文章散见于北京、香港和多伦多等地报刊及网站。

關鍵字

最新回应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