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疲勞 音樂療傷

2021-01-16 00:00

抗疫疲勞下,令人常處不安及傷感狀態。為人為己大家須多加關注精神健康。筆者近來亦努力搜集心靈保健資訊,認識了專業音樂治療師,她指出聆聽、演奏、即興創作等音樂體驗,可有效改善情緒健康!
Q:筆者
A:註冊音樂治療師(RTM)馮靜嵐
Q:音樂治療跟大家平常聽下歌,有甚麼分別?
A:我們平日聽歌一般較隨意,多數按當下心情或個人喜好而定,音樂治療則由治療師通過音樂活動、輔導技巧及配合心理學,以助改善參加者的生理、心理、社交和行為。當中包括唱歌、聽音樂、玩樂器、作曲、音樂遊戲等,參加者毋須擁有任何音樂背景。

療程是有計畫、目標、有科學根據地利用音樂,正規音樂治療必須由註冊音樂治療師進行。就如物理治療一樣,平常做運動雖然能促進健康,但物理治療療程是需要由物理治療師評估及進行的。
Q:治療師是怎樣幫助求助對象呢?
A:音樂治療屬非入侵性療法,過程中治療師是不會處方任何藥物予參加者,故生理上沒副作用。參加者不受身體機能限制(聽障除外),嬰兒、老人、失語、行動不便人士都能參與,有些父母會帶孩子來接受音樂治療,改善孩子情緒及行為問題。

我曾接觸一位中學生個案,發現他對鋼琴演奏感興趣,故為他設計樂器演奏、作曲及作詞活動,藉音樂讓他說出他尋死的原因,抒發日常生活壓力。於即興創作中,我們會問一些問題,協助參加者反思生活,例如為何剛才的音樂偏向較細聲,平日與人相處時,是否很少發聲?剛才的音樂節奏很慢,生活會否一樣缺乏動力呢?下次會否嘗試彈奏較大聲的樂器,嘗試作出改變?治療師也會協助創作歌詞,並按他們的創作配上和弦,讓他們從音樂中抒發情緒。
Q:疫情下港人身心大受影響,有哪些音樂療法可提供給大家?
A:疫情為港人帶來不同程度負面情緒,曾有求助家長喊着訴苦,孩子停課在家,親子關係變得緊張,經濟環境欠佳,又擔心失業,各種壓力都令人喘不過氣來。聆聽音樂或唱歌(包括流行曲)都可放鬆身心,減低壓力荷爾蒙皮質醇的分泌,令大腦釋放更多快樂荷爾蒙多巴胺,為身心減壓。如選擇聆聽節奏緩慢的音樂,大家需要注意音樂速度。每段音樂都以每分鐘「節拍數」(BPM)計算,35至45BPM為極端地緩慢,200BPM為最急板。建議大家選擇聆聽大約60BPM的柔和純樂曲,有沒有流水聲亦可。

音樂治療分為兩大類,第一類是接受型音樂治療,通過聆聽音樂表達自己的情感和作出不同的反應,例如利用聆聽音樂來放鬆身心靈、引導聯想等,藉樂韻及再配合放鬆指引,例如畫圖和輔導等,提升自我了解,達到緩解情緒和減壓目的。

第二類是表達型的音樂治療,需要積極參與創作音樂的活動,例如唱歌、彈奏或敲打樂器,以及作曲等來釋放情感。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