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路上

2021-01-14 00:00

於我,「在路上」從來都是浪漫的。不問目的地在哪裏,也不問行程如何,就那樣無所顧慮地出發,遠望路邊田野、山林湖海,甚麼都可以想,甚麼都可以不想。現在德國慕尼黑倫巴赫美術館(Lenbachhaus Museum)展出的雙人展《在開闊的天空下》(《Under the Open Sky》),正正呈現給我們一百多年前「在路上」的奇遇。

雙人展的兩位主角是二十世紀上半葉德國表現主義流派的兩位知名畫家,俄裔畫家康定斯基(Wassily Kandinsky)與德國人蒙特(Gabriele Münter)。蒙特本是康定斯基的學生,隨老師學畫時間久了,竟愛上這位比自己年長十一歲的異鄉人。1902年夏天,當康定斯基邀請蒙特離開久居都市、遠行創作的時候,她毫不猶豫地答應了。之後大約七年時間裏,這一對拍檔隨心自在地旅行及繪畫,坦誠分享所見所感,不但成為親密的戀人,也為表現主義流派留下眾多令人稱許的佳作。康定斯基畫中的雪,蒙特筆下的山林,以及兩人曾一同仰望的天空,均色彩豐盈,充滿浪漫與喜悅。

相較於前輩印象派畫家寫景是為捕捉光,表現主義畫家寫景,實為抒寫心情。他們畫中描繪的景象,尤其是色彩的運用,並非全然如實,而時常加添畫家本人的情緒和想像。唐代詩人杜甫在《春望》中寫下「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的名句,以景寫情,移情於景,對於康定斯基和蒙特而言,亦然。他們以畫筆寫景、寫情,寫當下的感悟與未來的期盼。從這些旅行時的畫作中,我們見不到愁苦與哀傷,盡是從容與希冀。尤其讓我印象深刻的是蒙特展出的一幅畫作中,林間有一條小路通向遠方,路的盡頭是一片光亮。當他們「在路上」,儘管不知目的地如何,又或前景怎樣,卻不覺迷惘,只覺明亮。

對於被疫情磨折的你我而言,這對藝術家戀人的坦蕩與樂觀,又何嘗不是難得的啟發?

文:李夢 圖:倫巴赫美術館
李夢,女,雙子座,神經大條,不可救藥的美食與古典音樂愛好者。大眾傳播及藝術史雙碩士,專欄及藝評文章散見於北京、香港和多倫多等地報刊及網站。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