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Talk】中年女性严防 三叉神经痛
2020-07-30 18:43
三叉神经痛是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域内反覆发作、短暂的、阵发性剧痛,又称痛性抽搐。临 以局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内突发的电击样针刺、刀割、撕裂或烧灼样的剧痛为主要特徵。多发生于四十岁以上人士,又以女患者较多,并多数为单侧性。
属头风及面痛范畴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形成可能与受寒、缺血等破坏半月节及后根的髓鞘有关,继发性患者因颅底肿瘤、脑干梗塞、多发性硬化、炎症等刺激或压逼三叉神经而引发。原发性者以解除疼痛为治疗目标,继发性则以病因治疗为主。本病属于中医「头风」、「面痛」范畴,治疗以祛风活血、通络止痛为主。
患者疼痛常呈突然发作,疼痛部位限于三叉神经分布区内,以面颊、上下颌部为多见。疼痛发作短暂,数秒钟或数分钟后缓解,连续数小时或数天内反覆发作。常因触及面部某一点而诱发,该点称为「扳机点」。致病者不敢洗脸、漱口、进食。疼痛时呈阵发性闪电样剧痛,如刀割、火灼、针刺,可伴有痛侧面部肌肉抽动、皮肤潮红、眼结膜充血、流泪、流涕涎等徵状。
此外,患者神经系统检查无异常改变,有时局部皮肤有粗糙感,亦可有轻度疼痛、触觉减退现象。至于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一般无神经系统病理性体徵,发作时多呈间歇性,继发性三叉神经痛则常伴有痛觉减退,角膜反射减弱或消失等。
进行辨证分型
针对外感与内伤致病的不同,结合兼有邪气的特点进行辨证分型。如发病急,痛势剧,伴有表证,多属外感;遇风寒诱发或加重者,为风寒凝络;颜面有烧灼感,伴烦躁怒、口乾,为胆火上扰;颜面刻痛如刀割,拒按,经久不愈,为瘀血所致。
‧风寒外袭
症状: 颜面阵发性剧痛,喜裹喜温,并惧怕风冷,每遇风寒诱发或加剧。舌质淡、苔薄白,脉弦紧。
治法: 祛风散寒。
方药: 川芎茶调散加减,包括川芎、荆芥、白芷、姜活、细辛、防风、薄荷、蔓荆子及甘草。
加减: 寒凝痛甚,加蒿本、生姜;颜面肌肉抽搐,加蜈蚣、地龙、天麻;风寒郁久化热,加菊花、桑叶;面颊麻木不仁、血虚阻络,加丹参、鸡血藤、桃仁。
针灸: 取攒竹、四白、下关,为局部近取,旨在疏通面部经络气血;气谷为手阳明经原穴,可疏利阳明经气,配少阳、阳维之外关,以祛风散寒解表。
‧风热火盛
症状: 颜面剧痛,有灼热感,甚则胀痛如裂、面红目赤、口臭且乾、渴欲饮水及便秘溲赤。舌红、苔薄黄或燥,脉数。
治法: 袪风清热。
方药: 芎芷石膏汤加减,包括川芎、白芷、石膏、菊花、蔓荆子、生地黄、牡丹皮、升麻及甘草。
加减: 风热较甚、恶风发热,加金银花、连翘;热甚津伤明显,加知母、芦根、天花粉;便秘尿赤明显,加大黄、淡竹叶。
针灸:取太阳、四白、下关为局部近取,旨在通调面部经络气机。内庭穴为足阳明经荥穴,以清降胃火,足三里为足阳明经合穴,泻之可通降胃气,诸穴同用既可清泄阳明之火热,又可疏风通络而止面痛。
‧胆火上扰
症状:颜面剧痛,面颊有烧灼感,烦躁易怒,头昏目赤,耳鸣口苦,失眠多梦,便秘尿赤,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清肝泻火。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包括龙胆、栀子、黄苓、生地黄、柴胡、车前子、泽泻、木通、白僵蚕及甘草。
加减:面肌抽搐动风,加天麻、地龙;头目眩晕,加 藤、菊花、白芍;口乾而渴,加玄参、麦门冬。
针灸: 取攒竹、四白、下关,为局部近取,旨在疏调局部气机;取足少阳、阳维之会风池,以潜阳熄风;取足少阴经原穴太溪,以滋肾育阴;太冲为足厥阴经原穴,上病下取,表里同用,以清利胆热。
‧瘀血阻滞
症状: 颜面剧痛,痛如锥刺或如刀割,痛处拒按,经久不愈,无明显寒热诱因。舌质紫暗或见瘀点瘀斑,苔薄白,脉弦涩。
治法: 化瘀通窍。
方药: 通窍活血汤加减,包括川芎、赤芍、桃仁、红花、白僵蚕、全蝎、生姜、老 。
加减: 瘀血较重,加土鳖虫、水蛭;气滞发胀,加青皮、枳壳、香附;兼有热象,加黄芩、栀子。
针灸: 取太阳、四白、下关为局部近取,旨在通调面部经络气机。曲池、解溪、足三里为阳明经之穴。阳明经多气多血,针刺诸穴有疏导气血之功,气血得以流畅,则面肌得养。再配合谷、三阴交,可活血化瘀。
日常预防调理
1. 注意气候的变化,预防冷热异常诱发本病。
2. 避免劳累或精神刺激。精神紧张者可酌服适量镇静或疏肝解郁之品,以减少发作。
文:星岛日报
最新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