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士的点评】围炉取暖 + 推波助澜 ---- 假新闻是这样炼成的

2021-04-22 06:18

今天看到一则新闻,令我有很大感触。

这则新闻是关于一个加拿大籍的年青人,现年20岁。两年前,他在「7.21事件」的翌日,去了荃湾荃丰中心,打烂立法会议员何君尧的办事处。裁判官温绍明在初审判了这年青人12个月感化,其后律政司上诉,法庭改判200小时的社会服务令,继续不用监禁。但律政司仍然不同意,再度上诉。上诉庭今天判这年青人需要入教导所。

我对这件事的印象甚深,原因是在何君尧办事处被毁坏事件见报之后,我与一个大学生谈过这件事。我一向很喜欢和年青人聊天,想多了解他们的看法。那个大学生主动提起这事件,我说:「无论如何,走到别人的办事处,暴力打烂橱窗,这种行为是不可接受的。」谁知大学生的即时反应是「这个新闻是假的。」我有点愕然,假的?问他为什么说是假的呢?我随即在手机找出那段视频给他看。他看看之后说:「那些打烂何君尧办事处的黑衣人,全部都是蓝丝假扮的。」他的回应,令我有点无语。

两年之后的今天,看到这单官司和审判,那个加拿大籍年青人,就是当时打烂何君尧办事处的黑衣人。他是否蓝丝假扮的呢?当然不是。律政司反覆上诉,最后才把他判入教导所。大家都看过「无间道」电影,卧底不会被拘捕和控告,就算被告,律政司也不会上诉加刑吧。所以,所谓「蓝丝假扮黑衣人打烂何君尧办事处」,只是当时年青人相信的假消息。

当年我和年青人聊天,发觉凡涉及滥用暴力或者有不利于他们的消息,他们的反应通常有两个。一、说是蓝丝假扮;二、说「我也不同意,不过…」

第一点上面已讲过,至于第二点,他们的即时反应是「我都不同意,但系…」接下又讲「警察暴力执法、政府做错先…」这种回应的方程式,很多时令到讨论无法继续下去。

我一直很好奇,在2019年那段风起云涌的岁月里,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假新闻、假消息流传?为什么大学的那么多新闻学者,到了今天,也没有尝试做一些研究,找出这么多假消息是怎样发生、如何传播的、又如何让人相信的?例如「831警察在太子站内打死六个人」的事件,闹出这样大的风波,这种假消息怎样可以流传、弄到社会上多数人相信呢?

我初步提供一个解释框架。假消息的出现,第一、有人在网上散播。究竟这是外地势力指使一些人有意识地散播,目的是为一些对他们不利的新闻提供一些解说,还是有参与者自发地在网上造假?

第二是「回音室效应」(Echo Chamber Effect)。一般人都选择与自己观点相同的圈子对话,进一步巩固自身已有的立场,而对截然不同的主张充耳不闻。

这些习惯本是人性,加上社交媒体的种种运算方式,你其实只是在「围炉」。对所有与你的信念相矛盾的东面,都会大力排斥,或者胡乱为这些事像赋予一些解释,将其抹去。「所有做坏事的人都是蓝丝假扮的」,就是抹去坏消息的一个方法。

第三是推波助栏。就是有媒体和政客在大力推波助澜,鼓动人们相信假消息,例如鼓动人们不怕使用暴力、不怕使用不法行为去达到他们的政治目的。相信大家仍记得当时的公民党的立会议员杨岳桥曾说:「留案底会令你人生更精彩。」他现时正被拘押当中,相信他会体会到当中的精彩。

另一个是公民党主席梁家杰,他在港大的一番话,令我的记忆尤深。当时是2019年7月1日立法会被冲击之后,港大校长张翔发表谴责声明,谴责这些破坏性行动。结果引来港大学生和校友不满,张翔在一个论坛上与师生校友对话,他重申「暴力永远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是港大校友梁家杰当时亦在座,他举手驳斥张翔:「今天的讲堂,在1923年,孙中山先生也在这里发表演讲。我提及这点是希望显示,暴力有时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希望你会明白。」对梁家杰的说话,学生报以热烈的掌声。杀君马者路旁儿,梁家杰就是那个「路旁儿」,在旁边鼓励学生去马、去冲,不怕使用暴力,用了暴力就可以和孙中山先生类比。这就是推波助澜。

到了今天,有很多年青人被送上法庭、被判刑入狱。先是围炉取暖,再有人推波助澜,鼓吹年青人相信那些假的消息,把他们送上不归路。盲从的年青人成为棋子,鼓动他们的人不少却逍遥法外。

这个世界就是这样残酷的了,你不用脑,做了别人的棋子,最后就要付「智商税」了。

卢永雄

原文刊于《巴士的点评》

關鍵字

最新回应

關鍵字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