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卓禧 - 香港暴雨.南京.应变丨卓言絮语

2023-09-14 15:07

「海葵」紧随「苏拉」而来,只为香港带来1号戒备信号,不过,低压槽雨带却突袭香港,瞬间倾盆暴雨,香港多处严重水浸,险象环生。笔者刚好身处南京,避过了暴雨,但却避不过其「破坏」。

这次南京行,为的是访问南京大学,拜会谭铁牛书记,介绍港专近两年在创科和网络空间科技的急速发展。

由于有事,按计划笔者在南京停留24小时后,便飞深圳再乘车返港。当我们黄昏时份到达机场后,深圳和广州航班因天气而延误的讯息开始出现,慢慢地,陆续收到深圳暴雨的片段,画面吓人。

曾经一度以为雨云有空隙可以复飞,约好的过境汽车在深圳机场苦苦等待,不过,是深宵还是第2天早上才能返抵家中,心中越来越无数。当看到深圳和香港的多条主干道路中断后,我们就决定放弃飞深圳,改为第2天早上直飞香港。

这一折腾,我们损失机票、过境车租,还有额外的酒店房租。相对之下,香港不少人和机构的财物损失更大,浸坏和冲走的物品、交易所停顿1天的买卖……不一而足,可庆幸的是市民因雨灾而伤亡的数字不高。

作为个人,应变能力可帮助趋吉避凶,而今次官民合力应对这场突发灾难,也使香港运作迅速复常。以灾情严重的黄大仙港铁站为例,奇迹地在1天之内清走淤泥,修复各种电气设备,在周六恢复运作,显示出强劲的紧急组织、动员、协调和系统与设施保障能力,中间的心血和艰辛,只有局内人才知道。

平安时期的预见力和应急准备,是危急保护力的基础。吸取了2019年事件和新冠疫情溃不成军的教训,今届政府的紧急动员预案和演练,在这次雨灾发挥效用,团队的战力明显加强,市民也因此而受惠。

邻近的深圳,同样显示出其应急能力,减低了对两地客货流的影响。本港须总结今次经验,继续加强相关能力,以应对未来更多的挑战。

电邮:[email protected]


陈卓禧
作者为香港专业进修学校及港专学院校长,从事高等教育管理工作逾20年。

文章刊于《星岛日报》2023年9月14日教育版专栏「校长有情」。

延伸阅读:

陈卓禧 - 青少年内地交流首重实在丨卓言絮语

陈卓禧 - 浮想翩翩三星堆丨卓言絮语

陈卓禧 - 主席回信通达民心丨卓言絮语

陈卓禧 - 以双向流动撑起香港中心地位丨卓言絮语

陈卓禧 - 阅读.写作丨卓言絮语


《星岛头条》APP经已推出最新版本,请立即更新,浏览更精彩内容:https://bit.ly/3yLrgYZ

關鍵字

最新回应

關鍵字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