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大学者曾繁裕︰AI难满足创作求真

2023-08-28 10:51

曾繁裕认为文学创作不一定艰深,简单文字亦可发人深省。 (蔡健行摄)
曾繁裕认为文学创作不一定艰深,简单文字亦可发人深省。 (蔡健行摄)

资讯爆炸、人工智能(AI)涌现的世代,现代人对文字兴趣大不如前。在今届艺术发展奖获得「艺术新秀奖(文学艺术)」、任教于浸会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的助理教授曾繁裕,期望大众更亲近与欣赏文学,从中得到人生启发。曾以机械人视角创作小说的他,坦言AI即使有能力创作文本与诗歌,始终无法满足人们求真的欲望,「如果讲明是AI制作,并非人造的,肯定会打折扣。」

▍记者蔡健行 ▍

现年35岁的曾繁裕被誉为「学者型作家」,作品包括小说、新诗、散文与评论,先后出版4本中长篇小说及1本短篇小说集。他的创作之路,源于中学时在《星岛日报》合办的「香港品牌『家在亚洲国际都会』中文作文比赛」夺冠。大学本科攻读工商管理,毕业后发现始终锺情文学而转换跑道,先后在本港及英国攻读比较文学,目前在浸大校园教授散文写作、香港文学等课堂。

文学不一定「离地」

课堂反应虽然踊跃,但令曾繁裕思考的是,文学似乎变得小众,「就算我教得尽,都是70多人来听,影响的人只是很小撮。」他认为中学生与社会大众对文学兴趣不大,源于课程与考试制度,「中学体制必须选择艰深的作品,加以肢解,才能考试与背诵,难免很『离地』。」

他指,散文不一定充满修辞手法的「余光中式」考材,认为文学的魅力所在,让他反思人生、观察人间,他曾经把商场快餐店相遇,一对家庭背景悬殊的小孩对话,写进散文里,「这样阶级差距、成人与小孩视角是充满文学性,即使简单文字表达,亦可让人深思。」

在今届艺术发展奖获「艺术新秀奖(文学艺术)」的曾繁裕,被大会赞扬为「学者型作家」。( 艺术发展局提供)
在今届艺术发展奖获「艺术新秀奖(文学艺术)」的曾繁裕,被大会赞扬为「学者型作家」。( 艺术发展局提供)

社会功利碍推广

曾繁裕亦留意到学生没空间发掘兴趣之馀,成长亦充满功利与计算,「觉得写作会『乞食』就不写」。他不讳言,现今社会只靠写作不足以维生,他认识不少作家均是另有正职,医生、教师,甚至消防员都有,「如果找不到工作,今日也没法这样风骚跟你聊天,也许做『飘流教师』走几间学校,『搵朝唔得晚』。」

亲切质感AI难取代

本身亦是本地文学杂志编辑的曾繁裕笑称,作家魅力难与男团比拟,但期望文学获大众认同与欣赏,「我试过跟别人说要去诗会,对方不太明白,若然去诗会像去演唱会般厉害,大家很想去,才是真正推广到。」

曾繁裕在小说《后人类时代的它们》以机械人视角,回应当代的生存惶惑。提到最近AI生成工具涌现,会否取代作家,他认为AI透过大数据学习,确实可复制语感,创作流畅度高的文本,甚至符合平仄押韵的诗歌,「但作品真的是人们想要的吗?人总有追求真实的冲动,与更亲切的质感,正如我们都想看《蒙罗丽莎》的真迹,如果讲明是AI制作,并非人造的,肯定会打折扣。」
 

關鍵字

最新回应

關鍵字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