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伟邦 - 何必接触哲学?|阅读角度

2023-07-17 14:47

何必接触哲学?按劳思光教授在《思光华梵讲词一:劳思光论哲学基本问题》第1章所言,一般科目只看重题材,但哲学就可以把题材转变,成为不同的哲学问题。例如希腊早期的哲学家只注重物质元素如风、火、土、水等,中国又讲金木水火土的互动,着眼点只在外在世界的物质形成可能,是所谓「宇宙论」。

后来,又转为人向自己主观内在的认识力及能力的探究,与外在客观世界的关系,成为「知识论」;又把目光移至我们的行为对与错、背后是否有神有天理的范畴规范?研究到「价值论」和「形上学」时,题材固定,但处理题材的方法角度不同,立刻产生多种不同的结论,成为不同的系统流派。而问题的「普遍性」,又是最要消化的一关。

今日介绍的是汉斯.约阿西姆.施杜里希(Hans Joachim Strig)的《世界哲学史》一书,内容文笔流丽,浅白易明。讲述公元前2000多年至今的哲学思想史,既有婆罗门教、佛教、儒家、道家等东方思想,也涵盖从古希腊罗马哲学、中世纪哲学,一直到当下的存在主义等西方流派。

本书把那些关于人生最根本哲学问题的回答,以简洁有力的方式传达出来,让我们去追寻自己的答案。原来4000年来,从古印度的无名作者,到哲学巨擘康德,从中国到欧洲,对何以为人、何为良好生活的价值之追问,其实从来没有停止过。

学生常常问我学艺术创作是否必须知一点哲学?我的答案通常是:「不一定,如果你有足够丰富的生活经历,又擅于观察反省、思考推论,大可以直接用你的慧根创作,不必时刻提及康德、栢拉图;但因为非人人属上等根器,不及者就可以多看哲学书,多涉猎思考一些哲学问题,既可以加深加阔艺术创作的可能性,又可以打通『题材』式的死板思维,实属一箭双雕实用学习不二法门。」

电邮:[email protected]


陈伟邦
作者为本地著名艺术教育家/画家,曾在本地多所中学及大专院校任教及统筹绘画、艺术史及美学欣赏等课程达30年之久。

文章刊于《星岛日报》2023年7月17日教育版专栏「阅读角度」。


《星岛头条》APP经已推出最新版本,请立即更新,浏览更精彩内容:https://bit.ly/3yLrgYZ

關鍵字

最新回应

關鍵字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