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专栏】减压是需要从小培养的志向
2020-07-23 11:36
今年中学文凭试最终决定以电子版成绩单放榜,由原来主要以学生回校领取成绩改为网上发放为主。这个「乾坤大挪移」虽不至令中学人仰马翻,也让大家手忙脚乱好几天。中学校长朋友在周一和周二都忙于整理学生联络资料,安排网上分发,分配班主任和升学辅导老师以电话和WhatsApp联系学生,提供关心和支援……学界大多数人上周五还是一心准备学生回校,怎料周日首先在电台节目流出风声,到下午正式宣布改变,大家要即时「转軚」。
「我们真有点忙乱。」一位中学校长朋友在周一对笔者说。
其实,令笔者和学界同工最不放心的,是对学生的辅导,而不是发放成绩和报名升学的行政安排。中学校长会主席邓振强校长说,中学在放榜日会为学生提供电话辅导,但难度会增加。有辅导机构调查发现,应届考生压力是自文凭试以来最高的,超过一半人处于最高水平,主要来源是「自己的期望」。心理专家认为,接受辅导和家人开解有助纾缓情绪,建议朋辈群举行视像聚会、唱K、打机等,取代以往放榜前的群聚减压方式。
笔者认为,更基础性的工作是从小培养香港新世代的志向,使他们为自己未来建立一个有远景而又能按步实现的理想。去年四月发表关于港台青年在职业展望的比较显示,香港青年在创业意愿和考虑到外地工作的比例,都比台湾显著偏低,平均相差二十个百分点以上;这个现象与二○一七年九月发表有关四地华人青年翻转力的调查结果联系起来,可以看到香港青年无力、短视和抑压的状态。这个以综合青年梦想力、驱动力和执行力转化为「翻转未来的能力」的调查显示,香港青年得分(55.6)比上海(66.6)、台湾(66.3)和新加坡(65.2)落后一个梯次。
一个人的胸襟、视野、理想和志气,是抗衡逆境、抵御压力的重要力量来源,我们近年看到很多青少年极度自我,出现「巨婴」现象,跟青少年长期困在家庭和学校的小圈子有关。所以,减压从源头做起,不是取消考试,而是从小培育志向和志气。
陈卓禧
作者为香港专业进修学校及港专学院校长,从事高等教育管理工作逾二十年
文章刊于《星岛日报》7月23日教育版专栏「校长有情」
最新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