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治」可扩至癌症筛查 就诊检视精神健康

2024-09-30 00:00

基层医疗现以地区康健中心为枢纽,以共付模式助病人及时求医及管理健康。
基层医疗现以地区康健中心为枢纽,以共付模式助病人及时求医及管理健康。

基层医疗推崇的「共同治理」模式,亦有潜力拓展至癌症筛查等范畴。基层医疗委员会非官方委员林正财指,非传染病「基本都可做」,如部分地区康健中心或康健站已有认知障碍、痛症等服务,「预防癌症筛查是下一步可快些做到的,且应选有实证、筛查具成本效益的癌症种类,相信地区康健中心的网络医生亦有能力应付。」翻查衞生署癌症预防及普查专家工作小组建议,一般风险人士可在大肠癌、乳癌、子宫颈癌预防上作定期检查。
药物倡与家庭医学门诊看齐

基层医疗委员会非官方委员、香港家庭医学学院院监李国栋指,精神健康是家庭医学培训中「一个大因素」,家庭医生看病时不能忽略病人精神状况,故精神健康筛查的先导计划,可望更广泛在地区康健中心推展,「尤其慢性病可能加重精神健康风险,网络医生看慢病时已能一并筛查,有风险者再转回康健中心跟进,甚至毋须特别资助诊症费。」

另一委员林永和认同,共治模式可处理更多病种,如癌症、乙肝带菌、骨质疏松等筛查,「如骨质疏松的初步筛查简单至填问卷已可做到,高风险者才转介至化验所做骨质密度检查,容易套入现有慢病共治设计。」他续指,近1年来诊治约500至600名慢病共治的高血压及糖尿病人,轻症居多,95%人药物名单内药物已可受控,少于5%人反应不理想,「毋须用贵价药物,亦少人需转介公院专科作一次性跟进,有医生反映转介等候期约1个月;未来药物名单若与政府家庭医学门诊看齐,就最好亦最足够。」
专家:多设卫星中心满足需求

对全港目前仅7区有地区康健中心,其馀分区只设康健站,林正财坦言在缺乏商业大厦或大型商场区域,如大埔等地,寻觅「有万多尺、交通方便、轮椅可出入」空间并不容易,故已建议政府勿再用「站/中心」概念,「只需有一个能容纳基本团队提供一站式服务的枢纽,其馀教育、运动空间可拆散至卫星中心。」

林永和认同,在中西区等旺区找「面积大、就脚、租金可接受」空间也有困难,且部分分区占地广,难靠单一站点满足居民需求,「曾有住长洲巿民,因离岛康健站位于东涌,情愿出中西区康健站,故我们可视康健中心为『龙头医院』,在社区多设卫星中心更重要。」

關鍵字

最新回应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