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人语|重建置业阶梯 鼓励市民做业主

2024-09-14 00:00

市民轮候公屋人数众多,加大资助出售房屋比例,有助鼓励公屋居民腾出单位,及增加年轻人置业选择。
市民轮候公屋人数众多,加大资助出售房屋比例,有助鼓励公屋居民腾出单位,及增加年轻人置业选择。

房屋局局长何永贤周初接受多个传媒访问,提供了一项数据,就是年轻单身人士轮候公屋人数这5年减幅约21%,何局长这项数据,可说是为年轻人「平反」,扭转了年轻人躺平等分配公屋的印象。

根据何局长提供的统计数据,30岁以下年轻人轮候公屋人数,由2019年开始减少了一万人,相等于21%;而新申请更为明显,比对近年每年新增申请,5年前30岁以下新申请者,人数约为2400人,最近申请人数约为1200人,数量相差了一半,我觉得这是可喜的现象,反映年轻人比外界所想像努力。

年轻人置业难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近20年楼价飙升,即使大学毕业,高薪厚职,买楼依然吃力,其他打工仔阶层的年轻人,更需要「靠父干」,一层楼吃掉两代人的财富,在这种社会环境下,反正如何努力也只是做「楼奴」,倒不如躺平轮公屋。

其实也难怪他们这样想,回想上世纪80年代,当时买楼、供楼也不容易,「上车楼」沙田第一城,由落成时叫价18万元起,到了80年代末升至70、80万,不过当时买楼仍然「有得谂」,「计到数」,学历较高的年轻人,上车还不算太吃力。而70年代末港府推出的居者有其屋项目,起了调节的作用,一方面让公屋居民经济环境好转时有机会进阶做业主,也让年轻人有多一项置业选择。

由公屋到资助房屋(居屋)到私人楼宇,形成置业阶梯,令市民有机会一步步改善居住环境,及年轻人有目标拼搏。只是2003年港府为救市停建居屋近20年,置业阶梯断裂,加上金融海啸后美国大印钞票,令资产价格飞升,楼价达到不合理的天价,产生香港种种社会问题。

现时公屋、资助出售房屋及私楼比例是5:2:3,资助出售房屋的比例最低,何局长提及正研究10年内加大资助出售房屋(即居屋、夹心阶层住屋、首次置业计划)比例,我认为这是正确的方向,让中间及中低收入家庭有机会自置居所,让年轻人上车有望。

当然,提高资助出售房屋比例也不可急进,毕竟现在轮候公屋平均时间也达5.5年,公屋仍须维持一定比例,供应给有需要家庭,只要按实际情况渐进调节,一定可达到提高资助出售房屋比例的目标 ;近年楼市下滑,外界关注当局会否放慢居屋的兴建和供应,我相信总结这超过十年的经验,当局的房屋政策方向不会因短期市况而改变。

房屋代表家,下周是中秋佳节,是阖家团圆的好日子,在此祝大家安居乐业,中秋愉快。
陈健平
香港太平绅士协会副会长

關鍵字

最新回应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