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敏测试易误判随时「无啖好食」

2023-12-24 00:00

Paul指因检测未能准确找出致敏原,受敏感困扰多年。
Paul指因检测未能准确找出致敏原,受敏感困扰多年。

都巿中有万千致敏源,对疾病的认知也局限了治疗。有爱好运动的青年在求学时期一次「叹Pizza」后,回家路上突然休克,虽完成过敏测试,但11年来仍难寻病因,至近年始知是运动出事。有免疫及过敏科专家解释,小麦依赖运动诱发的过敏性休克(WDEIA)在东南亚地区尤为常见,单靠食物过敏测试容易误判。另不少港人爱自行做过敏测试,且视牛、鹅、菇等食材为「发物」,结果长期「戒错口」,致营养不良,严重者甚至有焦虑症及抑郁,需做好「过敏教育」纠正。

现年38岁的Paul是于2007年在英国留学时首次发作。他与朋友饭叙后回家,途中感到后颈异常痕痒,更逐步蔓延至头皮、腰侧甚至全身,「个人好唔舒服,想快啲返屋企冲凉,结果走到马路中心突然断片,晕倒10多秒。」庆幸当时无车驶过,但他醒后,双眼一度只能看到物件的轮廓线,需靠摸电话掣找人求救。惟当地医院为他进行皮肤测试及运动测试后仍查不到病因,令他带着疑问出院:「谂来谂去只有吃过Pizza,但我以前食都无事。且一直身体健康,家族也无过敏病史。」
进食小麦后运动  诱发过敏性休克

其后Paul多次小发作,如皮肤发烫痕痒、出荨麻疹(风癞)等。回港后更于7年内三度经历惊险时刻:「有次游船河,吃了三文治、意粉后游水,返上甲板已严重出疹,整个人如《神奇四侠》中的石头人,要马上回航送院。」另他曾「食个包」再踏单车,不久后即痕痒和晕眩,再度不支倒地要由救护车送院;亦试过吃乌冬后跑步出事,「跑了一圈好痕,即与女友回家,但10分钟路程也行不完便晕倒。」但在香港的医院亦找不到病因,也一直没有任何治疗方案。 

历经多次发作,Paul隐约发现或与小麦制品相关,惟因非每次进食后都出事,故难解发病机制。尤幸5年前他获转介至当时新开设的玛丽医院过敏及临床免疫科专科门诊求医,才确定自己是WDEIA患者,对小麦中特定的蛋白质过敏,进食后4至6小时内,若运动至心跳加速便易出事。他感叹:「医生说过敏性休克绝非单纯晕倒,部分人因血压过低,主要器官供血不足离世,尤其是运动健将。」
乱戒口招反效果  恐患焦虑抑郁

香港大学内科学系临床助理教授兼免疫及过敏病科专科医生李曦指,WDEIA在东南亚地区,尤其中国、日本等地相当普遍,临床经验反映本港有7成「原因不明」的成人过敏性休克患者均属此类。但华人普遍对过敏有错误认知,多数人认为「戒口」可以避险。且坊间有太多非专科,甚至非医生主导的私人机构鼓励自行进行食物过敏筛查,导致很多人误判自身对某类食材过敏,结果「无啖好食」。但事实上,过敏成因或相当复杂,如WDEIA患者在进食小麦后合并其他辅因子,如运动、酒精等才发作,单靠过敏检测易误导,「即使检测结果显示对小麦过敏,但因患者无运动,易误判食咗都无事。纵日后发作,相关报告也有机会误导其他医生,将过敏列作原因不明。」

另「乱戒口」或有严重后果。李曦表示,自发性湿疹多与免疫失衡相关,绝大部分不是由食物过敏引起。惟不少湿疹患者受广告误导,以为进行食物过敏测试必可找出病因,结果按报告指示对多种食物戒口,时间一长很多人会营养不良,部分更有焦虑和抑郁。他亦提倡加强过敏教育,「不少过敏源不难捉,问题在于医生和病人无听过,未有诊断意识,致部分人数十年来不断进出医院仍找不到病源。」 

關鍵字

最新回应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