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病共治下周一推 逾330家庭医生配对

2023-11-07 00:00

有兴趣参加「慢性疾病共同治理先导计划」的市民,可到地区康健中心或康健站报名。
有兴趣参加「慢性疾病共同治理先导计划」的市民,可到地区康健中心或康健站报名。

「慢性疾病共同治理先导计划」(慢病共治)下周一推出,年届45岁或以上、未有已知糖尿病或高血压病历的港人,可经地区康健中心或康健站配对家庭医生作筛查及长期跟进。医务衞生局公布,现有超过330名家庭医生参与计划。惟《星岛》检视医生名单后,发现各区参与医生数目差异甚大,当中油尖旺有55名医生应诊,但离岛仅有7人。且逾25%医生制订的「治疗阶段诊症」共付额,高于政府建议的150元;有中西区医生更订价800元。

 慢病共治计划采用「共付模式」,巿民在筛查阶段只需付120元,若诊断结果为血糖偏高、有糖尿病或高血压,将续由其选定的家庭医生跟进,病人需支付医生拟定的治疗共付额,而计划涵盖40多项基本药物,包括控制血糖、血压及治疗偶发性疾病药物等。
中西区医生定价800元

惟本报发现,名单上约85名医生的治疗共付额超出150元,当中74%定价介乎200至350元,有中西区医生定价更高达800元,较政府建议高4倍多。另有57名医生定价低于政府建议,最多人在50元划线,3人更列明「HK$0」。同时,有5名医生在计划开始前,已注明「暂停接收新症」。

各区应诊医生亦分布不均,离岛仅7人参与,南区和北区仅8人应诊,荃湾和大埔分别有9人和10人。但油尖旺区却有55名医生睇症,中西区也有35人。另35名医生跨区执业,有2人更连跨4区,意味部分区域诊所的看诊能力或较表列更少。

社区组织协会干事连玮翘指,各区医生分布参差,且共付额高于政府建议,反映计划对医生吸引力有限,「当诊所少、方便程度低,亦影响巿民参与意欲。」他担心,基层巿民在筛查后,会嫌诊金贵,自行「回流」到公院门诊求医,难起分流作用。

厘定「共付额」水平也使医生头痛。香港中华医学会副会长杨超发预计,最多病人会同时看伤风咳,惟基本药物名单不包括喉糖和必理痛,咳药水仅有最难饮的「马尿」,另开药恐掀价格争议,「我定250元共付额也是求其计。」共付额定在150元的家庭医生关嘉美认同,伤风咳、肚屙肚痛、眼发炎均是常见「偶发性疾病」,惟基本药物不覆盖,等同要医生开「私家药」,「到时要再计吓开支」。医衞局重申,不时审视药物名单,以贴合参加者所需。医衞局指,现时18区地区康健中心及康健站有逾15万名会员,计划初期有数百名家庭医生参与已足够应付服务需求,现亦正处理其他医生申请。

關鍵字

最新回应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