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病共治下周一推 逾330家庭醫生配對
2023-11-07 00:00「慢性疾病共同治理先導計劃」(慢病共治)下周一推出,年屆45歲或以上、未有已知糖尿病或高血壓病歷的港人,可經地區康健中心或康健站配對家庭醫生作篩查及長期跟進。醫務衞生局公布,現有超過330名家庭醫生參與計劃。惟《星島》檢視醫生名單後,發現各區參與醫生數目差異甚大,當中油尖旺有55名醫生應診,但離島僅有7人。且逾25%醫生制訂的「治療階段診症」共付額,高於政府建議的150元;有中西區醫生更訂價800元。
慢病共治計劃採用「共付模式」,巿民在篩查階段只需付120元,若診斷結果為血糖偏高、有糖尿病或高血壓,將續由其選定的家庭醫生跟進,病人需支付醫生擬定的治療共付額,而計劃涵蓋40多項基本藥物,包括控制血糖、血壓及治療偶發性疾病藥物等。
中西區醫生定價800元
惟本報發現,名單上約85名醫生的治療共付額超出150元,當中74%定價介乎200至350元,有中西區醫生定價更高達800元,較政府建議高4倍多。另有57名醫生定價低於政府建議,最多人在50元劃線,3人更列明「HK$0」。同時,有5名醫生在計劃開始前,已註明「暫停接收新症」。
各區應診醫生亦分布不均,離島僅7人參與,南區和北區僅8人應診,荃灣和大埔分別有9人和10人。但油尖旺區卻有55名醫生睇症,中西區也有35人。另35名醫生跨區執業,有2人更連跨4區,意味部分區域診所的看診能力或較表列更少。
社區組織協會幹事連瑋翹指,各區醫生分布參差,且共付額高於政府建議,反映計劃對醫生吸引力有限,「當診所少、方便程度低,亦影響巿民參與意欲。」他擔心,基層巿民在篩查後,會嫌診金貴,自行「回流」到公院門診求醫,難起分流作用。
釐定「共付額」水平也使醫生頭痛。香港中華醫學會副會長楊超發預計,最多病人會同時看傷風咳,惟基本藥物名單不包括喉糖和必理痛,咳藥水僅有最難飲的「馬尿」,另開藥恐掀價格爭議,「我定250元共付額也是求其計。」共付額定在150元的家庭醫生關嘉美認同,傷風咳、肚屙肚痛、眼發炎均是常見「偶發性疾病」,惟基本藥物不覆蓋,等同要醫生開「私家藥」,「到時要再計吓開支」。醫衞局重申,不時審視藥物名單,以貼合參加者所需。醫衞局指,現時18區地區康健中心及康健站有逾15萬名會員,計劃初期有數百名家庭醫生參與已足夠應付服務需求,現亦正處理其他醫生申請。
關鍵字
最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