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吸世纪暴雨教训 检视讯息发放增应变力

2023-09-09 00:00

本港遭到百年一遇暴雨侵袭,各区出现广泛水浸,导致大部分交通工具停运、学生停课和市民停工。不少市民批评黑色暴雨警告发得太迟、未有发出紧急警示、当局应变不足,但有关批评值得商榷,毕竟这场特大暴雨是突如其来,杀大家一个措手不及,港府宜吸取今次教训,检视今后恶劣天气预警讯息发放、提高应变能力,以及改善防洪设施,减低水浸隐患。

这次世纪暴雨是受台风「海葵」残馀低压槽影响所致,为华南地区带来豪雨,更打破了多个纪录:前晚11时一句钟内录得158.1毫米雨量,是自1884年有纪录以来最高纪录、24小时内下了全年四分一雨量、黑雨持续逾16小时、当局更首次宣布本港进入极端情况等。这些纪录并不值得自豪,因暴雨导致多区水浸,黄大仙中心及毗邻港铁站被水淹,筲箕湾耀东邨和多个地方发生山泥倾泻,以及逾130辆汽车在马路上抛锚,惹来市民批评今次处理雨灾,远远不及上周应对超强台风「苏拉」般有周全防风防水浸准备及善后。
善用紧急警示系统提高市民警觉

平情而论,这场暴雨应验了天有不测之风云,尤其是「海葵」远离,天气放晴两天,令人无法事前预估得到,即使是新闻触觉敏锐的传媒,大部分纸媒也来不及反应更改昨天头版头条新闻。天文台昨天解画,强调暴雨带不像台风可以提前预测到移动路径,只能在暴雨临近前1小时才能发出警示,而政务司司长陈国基更带点夸张地形容今次暴雨是「500年一遇」,很难准确预测其走向和在何处下雨。由于暴雨来得既快且急,雨量又超出渠务系统承受能力,再加上雨水将泥石和杂物冲进渠道,造成淤塞,才引发多处地方大水浸。

虽说暴雨难测,但不能成为天文台在天气预警上做得不到位的藉口,因其站在天气预测的前线,对于雨带走向和雨量理应能掌握一个大概,可发出未来9天天气预报。深圳前天下午1时已发出暴雨橙色预警,但天文台却在前晚8时25分才发出特别天气警示,一句钟后才发出黄雨警告,其后持续升级至红雨和黑雨。市民对天文台有很大期望,若其能加强与深圳气象局预警合作,今后应多从恶劣天气对市民冲击的角度出发,甚至更快速发出暴雨严重性的预警,不但让政府能及早作好应对准备,更让市民提高警觉。
检视渠务系统升级根除水浸隐患

由于暴雨来得突然,破坏力又超乎想像,政府为何没充分利用在疫情时开发的紧急警示系统,来提醒市民。前晚当暴雨为本港带来广泛暴雨和水浸,政府当时相对掌握最多讯息,虽已动员人手到水浸地区通渠、疏散可能受水淹村庄居民,但却对外发放很少讯息,让市民只当一般暴雨处理,如常驾车外出或回家,结果不少汽车在淤塞马路上死火,被逼冒雨在水深及腰的洪水中涉水逃离。假如政府及早向全民发出警示,市民得悉暴雨威力堪比8号甚至10号风球,自然会尽量留在安全地方,损失也自然减至最低。

当局昨晨5时34分透过新闻稿首次发出极端情况警示,呼吁雇主参考8号风球工作安排,酌情处理员工上班的做法有欠妥当。毕竟极端情况机制从未启动过,市民根本不熟悉,而政府也从没发出过清晰指引,港府直至警示发出后逾1个半小时才发新闻稿,呼吁雇主让非骨干雇员留在安全地点,到下午记者会才说等同8号风球安排。当局宜在水灾过后,将极端情况上班安排模糊不清之处讲得清清楚楚,使之制度化,让公众知所适从。

柴湾环翠道一带向来是水浸黑点,今次更成为重灾区,而黄大仙港铁站被水淹,引起市民高度关注,港府宜在灾后调查水浸原因,究竟是渠务抑或建筑工程出问题。若涉及渠务,更应认真研究将渠务系统升级,因随着全球暖化问题日益严重,「500年一遇」的极端天气可能会不断发生,改善排水渠,才有望将水浸风险减至最低。
 

關鍵字

最新回应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