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要闻|浸大学者:科研无分国界冀推广

2023-06-15 00:00

大卫.帕克(左1)通过「杰出创科学人计画」来港,带领团队开发以稀土为基础的分子探针。
大卫.帕克(左1)通过「杰出创科学人计画」来港,带领团队开发以稀土为基础的分子探针。

(星岛日报报道)政府推出「杰出创科学人计画」,吸纳海外学者来港推动科研发展,浸会大学化学系全球创科讲座教授大卫.帕克,是获邀来港的英国学者,研发以稀土为基础的分子探针,作为诊断成像工具;科研外亦与学生建立亦师亦友的关系。他认为「科研无分国界」,期望通过科研项目联系各地学者,并冀政府加强推广,改变港人忽视科学议题的现况。
浸大获赛马会慈善信托基金资助1000万元,成立「化学探针」创科实验室,上月正式启用。目前由化学系全球创科讲座教授大卫.帕克,带领4名研究人员,开发以稀土为基础的分子探针,作为早期诊断癌症等疾病的工具,研究项目包括快速量度尿酸浓度的「尿酸的比例式光学探针」、能为细胞创建温度图的「光学及磁力共振温度探针」,以及监察生物活性肽及蛋白、在活体及细胞环境下的化学结构改造的「手性探针」。
倡设中心化交流平台

大卫.帕克生于英国,从事教学及研究工作40年,足遍布英国、澳洲、法国等,去年10月通过「杰出创科学人计画」来港。他认为本港科研环境自由开放,「本地大学与海外大学的合作紧密,加上与研究相关的资助计画完善,吸引海外学者前来进行研究」,同时欣赏本地学者以认真和严谨的态度对待科研,直言「我很喜欢这里的人」,成为他越洋来港的主要原因。

港府近年积极发展科研,但大卫.帕克认为本地科研人才仍然不足,「很多年轻人自小立志成为律师、金融投资人员,较少人重视科学议题」,建议政府加强教育和推广,培育本地科研人才;又倡设立中心化的交流平台,提升各所大学的研究效益,「政府可考虑投放一定资金,兴建与科研相关的基础建设,为本地大学提供更优良的研究设备。」他强调「科研无分国界」,将积极通过科研项目联系各地学者,为人类谋福祉。
亦师亦友 没有架子 

教学多年,拥有逾百名得意门生的大卫.帕克,形容自己具备「强大的科学家庭网络」,科研以外,他会抽时间与学生聚餐,建立亦师亦友的关系。从内地来港修读化学系的博士生温心怡,是实验室研究团成员之一,她形容与大卫.帕克的相处如「父女」般亲密,「教授完全没有架子,研究时会手把手地教导我们,闲时会与我们听音乐会、喝咖啡。」

实验室研究助理黎惠珊称,以往在内地读书时,很难与教授详谈研究进展,但大卫.帕克却十分乐意与学生交流,形容他「对科研充满激情」。大卫.帕克笑言,来港后多了3名「女儿」与他畅谈化学,为繁复的研究生活增添乐趣;新学年将有两人加入实验室研究团队,期望将来有更多新血加入,推动与化学相关的研究项目。
 

關鍵字

最新回应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