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论|输入外劳符港高质量发展需要 冀劳工团体大局为重

2023-05-07 00:00

输入外劳一直是香港社会发展中的一个敏感话题,历史上本地工会组织历来反对输入外劳。日前有消息指特区政府正制订外劳特别计画「输入外劳」,消息一出立即引发本地工会组织的反对,但这种劳工问题上的「本土主义」使得香港社会的劳动力供应跟不上特区政府的宏观规划,香港社会裹足不前,更难以令香港更快迈进高质量发展。
劳动人口减20万 年轻人为主

虽然本地工会组织一再宣扬香港本地劳动力足够的论点,然而客观情况实际说明香港各行各业都存在严重劳动力不足,特区政府输入外劳是十分正确且必要的。根据求职网站JobsDB 2022年9月《招聘、薪酬及福利调查报告》,当中对2023年全年的劳动力短缺预测显示,2019年香港劳动人口有398万,到2022年则只有378万,仅仅3年劳动人口就减少了20万,且减少的主要是年轻的劳动力。截至2022年6月,JobsDB的统计显示香港有约62000个职位空缺,新增17000个。

与此同时另一调查显示,万宝盛华(Manpower Group)2023年2月曾对香港本地各行业的劳动力短缺问题进行调查,样本基数为510名雇主,85%的雇主表示行业劳动力短缺并请不到合适的人才。虽然劳动力短缺是全球性的问题,但全球平均的数值为77%,香港要高出全球平均水平8个百分点,足见香港劳动力不足问题之严重。此外,该项调查还显示各种行业中,以下5种技能面临严重短缺,分别是:「资讯科技及数据」、「工程技术」、「销售及市场推广」、「有关环境、社会和管治的风险管理及资讯」和「可持续发展及环境相关技能」。

由此可见,在如此庞大的劳动力缺口下,政府要求输入外劳是合情合理且必要的。事实上,输入外劳并非甚么新鲜事物,政府劳工处早有行之有效且能保障本地劳工的「补充劳工计画」。该计画自1996年2月1日起实施。根据这项计画,雇主如未能在本港聘得所需人手,可输入属技术员级别或以下的劳工。而该计画已充分处理好保护本地劳工的问题。例如:在审批条件的4(d)就写明:「雇主没有诚意优先聘请或培训本地工人,填补空缺」等等,此情况相关申请外劳将不会获得审批通过。
因疫情流失 复常难短期内补充

而且,该计画亦有一定门槛限制,「雇主的输入劳工批准并不可自动续期,如果雇主在输入劳工约满时仍须聘用输入劳工,必须重新向劳工处递交申请」,变相也增加了聘请外劳在港工作的门槛。此外,该计画明确说明:「输入劳工的目的只是纾缓当前人手短缺,以应付业务所需。从长远计,雇主应采取积极措施,培训本地工人,填补空缺。政府在批核输入劳工申请时,会考虑雇主在培训本地工人方面所作出的努力,以贯彻本地工人优先就业的政策。」该计画附表中也列明,许多基层岗位通常不包括在补充劳工计画下的职位类别,并不会影响本地基层民生。

香港欠缺劳动力主要来自4个方面的深层次原因,第一是疫情复常之后产生的大量劳动力需求,许多行业譬如旅游业和航空业,因为疫情停顿,许多人才已经流失或转行。现时复常,突然产生大量的劳动力需要,此部分劳动力需要必须短期补充,而非慢慢培养本地劳动力就可以解燃眉之急。第二是香港长期以来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及移民问题,香港人口老龄化,使得许多需要年轻劳动力的行业得不到相应的补充。再加上2019年以来的移民潮,大部分外流的人口以年轻人为主,加剧了年轻劳动力不足的问题。
基建上马 「苏州过后无艇搭」

第三是特定职业的短缺问题。部分行业譬如司机和工地工人,香港本地年轻人大多嫌弃这些工作辛苦、或认为这些行业发展前景不佳,不愿意入行,这种特定职业的劳动力短缺是难以通过本地劳动力来弥补。第四则是香港进入高质量发展及融入国家规划的需要,大量基建计画要快速推行,本地劳工难以满足这种长期大型的发展。香港发展进入新时期,北部都会区和大湾区相关发展等大型计画要开展,随之而来的便是大量的基建计画,若慢慢等本地培养劳工,再来推进相关计画,势必耽误时机,「苏州过后无艇搭」,延误香港本地发展与国家计画的有效推行。
专责部门处理 不强制留港居住

当然,笔者完全理解增加外劳输入的确会产生一些新的问题,因此笔者作出以下几方面的建议:一是劳工处的特定部门或在现时劳工处的架构下设立专责的部门,建立良性的讯息反馈与沟通机制。该机制定期公开相关的输入外劳计画的数据,并聆听本地劳工界的意见,力求这些外劳计画公开透明。

二是政府根据输入外劳的实际情况,设立新的法例,进行外劳数量上的宏观控制。譬如设定特定行业中本地劳工与外劳之间的数量配比规定,或是某行业中外劳的数量上限,以确保本地劳工的权益。

三是政府劳工处设立新的外劳监察部门,因外劳数量的增加幅度较大,原有的机构难以负荷,因此有必要设立新的监察部门,避免不良雇主对外劳制度的滥用。

四是放宽现时对外劳的居住条件限制,参考澳门外劳模式,允许外劳回内地居所,不强制其留港,减少外劳对香港居住问题带来的压力。

五是劳工处可设立「外劳与本地劳工协调小组」,邀请外劳和本地劳工的代表,双方协商沟通,来及时听取双方的意见,协调双方的利益,实时跟进调整相关的外劳政策,并将相关意见交予劳工处处理。

笔者在此希望本地的劳工组织能以大局为重,配合香港特区政府和国家发展的需要,支持特区政府的引入外劳计画。
梁世民医生,BBS,JP
香港专业及资深行政人员协会副会长、
医学及衞生服务界选委、
湖北省政协常委、
香港湖北社团总会常务副会长

關鍵字

最新回应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