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论|远离虐儿陷阱 齐心保护儿童

2022-11-07 00:00

近期本港的虐儿个案呈现令人担忧的上升趋势。有人说:当人不满现实或情绪受压时,有机会迁怒于身旁的弱者。也有人说,虐儿情况一直存在,只是报道增加了。幼童无力保护自己,若加害人是照顾者,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会造成重大伤害,因此,我们不能对虐儿问题掉以轻心。

不少人相信,为人父母的能力与生俱来,大部分人自动懂得怎样养育小孩。很多父母亦觉得,若他们教不好子女,就是自己的问题。其实要做成功的父母,要靠后天努力。若我们视子女的能力表现比一切重要,我们就可能不自觉地混淆三个不同的管教方式:纪律培育、惩罚和虐待儿童。

就像电脑有预设程式,人从呱呱堕地开始,就对父母怀有爱护、倚赖和学习的渴求。不少父母喜欢送子女外出「学嘢」,原来幼儿最初的学习动力,源自他们对父母爱的渴求。父母若能在他们学懂新事物时,报以赞赏和爱,他们就会按照父母的意愿继续学习,以换取正面回报和快乐。在获得足够的爱和自信后,孩子就会单纯为了学懂新事物的快乐而主动学习。

爱与教双轨 有效的纪律培育

同样,幼童从父母给予的「他律」发展到「自律」,也经过类似的过程。纪律培育,有三个主要功效,包括:一、教导子女为自己努力,追求成功;二、引导他们发展自律能力;以及三、让子女因为自己做了对的事而快乐和自豪。作为父母,我们的工作是帮助他们成长,发展好行为,并具备思想与智慧。我们的角色是帮助他们内化合宜的行为,要求要符合岁数,不奢求,也不动辄批评或责难。

纪律培育的有效方法是引导、赞赏、协约和自然后果。自然后果可以包括附带正面解说的暂缓奖励,它与单纯的惩罚大相迳庭。惩罚有伤害的意味,为要带来身心痛楚。惩罚的理论是要让孩子因要廻避痛楚而改变行为。这理论有多完善?第一,我们知道有些人会刻意去找痛楚。第二,有些孩子宁愿要痛楚,也不想被忽略。他们故意引人注意,然后被罚,以奇怪的方式自找痛楚。第三,也有些孩子,很快对身体痛楚失去感觉。在被打时,他们不哭不闹,也不回应。他们在痛楚中学会的,是仇恨,很少见到有孩子会因为别人故意给予痛楚而变得更正面。

有些家长相信,「打」是很好的建立纪律方法,其实不然。纪律要的是自控能力,责打并不能达到这点。危险的是,你不知道何时会因为用力过度而令孩子严重受伤。虽然大家都知道,虐儿有机会带来可怕的后果,甚至死亡,但是,很多人都会在心里直接或间接把虐儿开脱掉。坊间流传着:「严父出孝子」,「不打不成器」,这些说法,都会为遇到管教困难的父母制造虐儿的藉口。

幼童需要学习纪律是不争的事实。然而,纪律培育有别于惩罚、羞辱或罪疚感。它是帮助孩子思考,学习怎样做合宜的事,帮助孩子在知性和情绪上成长,建立自信,并以别人接纳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欲望和需要。以责打来达到即时或短期目的,会牺牲孩子长远的福祉,对孩子的心理发展有害无益。盼为人父母的,慎思明辨,避免将来见到不愿见到的后果,例如:孩子变得难以接近,甚至有暴力倾向。

要孩子学习纪律,最好的方法是父母在爱中树立榜样。身教重于言教。爱和教必须双轨并行,父母若能给予子女足够的关爱和陪伴,那纪律培育就会事半功倍。 
洪雪蕙
临牀心理学家

關鍵字

最新回应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