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论|应用策略性采购 促进医疗体系改革

2022-11-01 00:00

特首李家超于十月十九日发表任内首份《施政报告》,并宣布成立策略采购统筹处,这对于一直面对庞大压力的香港医疗体系而言是关键的一步。医疗体系一直面对不同的挑战,轮候时间长、人手不足经已是老生常谈,政府多年来希望透过发展基层医疗和善用私营界别的服务能力以扭转以治疗为主、以医院为中心的格局,若策略采购统筹处可以贯彻实施策略性采购,有望可以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望公私营服务间协作

过去讨论策略性采购,不少人都认为是一个很繁复的概念。简单而言,策略性采购就像大家平常去购物,但要计画「买甚么」、「如何买」、「向谁买」,最后再审视自己「买得是否合适」,其实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决策过程,而要将此概念应用到医疗体系中就要视乎策略采购统筹处能否充分发挥其功能,不仅是一个负责推行公私营协作计画的机关,不是一部只懂「付款」的机器,而是在采购过程中能有效制订策略,使医疗资源用得其所,从而推动医疗体系的改革。

特首在《施政报告》中确立基层医疗发展为重点医疗体系改革方向,透过应用策略性采购,并采购私营基层医疗服务,政府可以促进基层医疗与医院服务之间,以及公私营之间的整合和衔接,将患者由医院分流至基层医疗服务,由公营分流至私营界别。然而,基层医疗服务在预防、分流及早治理、慢性病护理及社区护理等方面都扮演重要角色,而在社区中都有不同的服务,包括家庭医生、物理治疗师、营养师、中医等等。应用策略性采购并非希望政府采购所有社区中的私营服务,而是在审视市民的健康需要及公私营服务的承载力后,知道哪些服务应由公营界别提供,哪些服务应向私营界别采购,而采购时又应该如何设计采购计画,这样才可以让医院和基层医疗服务之间,以及公私营服务之间产生协同效应,做到事半功倍。

本届政府率先推出「慢性疾病共同治理先导计画」,采购私营界别的慢性疾病检查、治疗及管理服务,计画的出发点值得欣赏,而进一步要关心的就是统筹处如何制订策略去吸引市民参加,一方面可以在共同支付的金额着手,要研究市民愿意接受付多少费用,再决定资助比例,针对有经济困难的群组,统筹处亦可以考虑调高对他们的资助比例,以提升他们参与计画的意愿。另一方面,现时的地区康健中心亦可发挥地区服务枢纽的作用,透过与其他地区组织合作,包括即将成立的地区关爱队,多做外展服务,务求做到「市民在街上用几分钟就可以完成风险评估」,以最方便的方式及早识别高风险的市民,鼓励市民参加计画。
强调全面评估采购计画

此外,策略性采购的一大特点就是强调对采购计画进行全面评估。对于众多公私营协作计画,政府除了要评估计画参与人数、成效等等,亦要评估计画的潜在风险,例如制造诱因,导致公营医生加速流失到私营市场。以公私营协作放射诊断造影计画为例,政府一二年推出该计画后,只有个别医院联网轮候时间缩短,整体轮候时间不跌反升,而同时公营界别放射科医生离职率随即开始超过整体医生离职率,在一七/一八更达到百分之十点一,远超当年整体医生离职率百分之五点八的水平。医生流失与推行相关公私营协作项目之间是否有关联,影响该专科的整体轮候时间,政府需要对其进行调查研究,如有关联,政府就应该调整计画的实施细节,以确保公营体系有足够的人手提供服务。

眼下香港医疗体系面对着许多挑战,但关关难过关关过,有见本届政府锐意改革医疗体系,以实际行动去实现转型的目标,期望未来政府公布基层医疗健康蓝图后,社会各界能各司其职,共建以预防为重、以社区为中心的综合医疗体系。

黄元山博士
立法会议员、团结香港基金高级副总裁兼
公共政策研究院院长
周嘉俊
团结香港基金助理研究员
 

關鍵字

最新回应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