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病「共医」 专家倡年轻优先
2022-10-30 00:00
(星岛日报报道)现时医疗体制「重治疗、轻预防」,公营医院服务总开支的比重占逾八成,基层医疗仅不足两成,资源和压力严重倾向公营医院。《施政报告》提出重整医疗体制,将推出为期三年的「慢性疾病共同治理先导计画」,日后市民到地区康健中心进行检查后,如发现有高血压或糖尿病,可获安排到家庭医生处治疗,并获资助一半费用。肥胖医学会会长周振中接受本报访问时表示,本港有超过一百万人患慢性疾病,以一名患有两种慢性病、服用五六种药物的病人计算,一年的治疗开支可达一万八千元至三万元,政府难以共付模式照顾全数患者,认为在设计方案细节时,应优先考虑年轻、病历长及有多种风险因素的患者,以有效减低公营医疗体系的负担。
医务衞生局局长卢宠茂昨日表示,缩短病人轮候时间牵涉整个医疗系统许多需要优化的问题,当局很快会推出基层医疗健康蓝图,让市民及早发现健康问题。《施政报告》中率先披露部分政策构思,其中计画以「共付模式」资助病人,推出「慢性疾病共同治理先导计画」,资助有高血压或糖尿病高风险病人,到家庭医生处求诊。另外在长者医疗券中,要求长者首一千元用作管理健康的用途,例如身体检查。
追踪身体指数 三年先导检讨
身兼中文大学内科及药物治疗学系名誉临副教授的周振中表示,曾经作过估算,以一名四十岁,有五年高血压及胆固醇病史,需要服用五六种药物的病人计算,一年的治疗开支共需一万八千元至三万元,若政府资助一半费用,料平均每人须资助一万五千元左右。以此推算,若资助一万人,料需一亿以上。他指,本港有超过一百万人患有「三高一肥」的慢性疾病,因此无可能以共付计画资助全部患者,认为须配合不同策略才能达到效益。
他认为,慢性疾病管理计画较适合中期的慢性病患者。以糖尿病为例,目前门诊的轮候时间可能达两年,有超过四万名病人正在轮候,「如果用呢个设计,条队即刻短咗。」至于较为轻微的疾病,就应以长者医疗券的模式作资助。他指,应集中指定人群作资助,包括年轻、病历长及有多种风险因素的患者,因他们需要较长时间接受治疗,对公营医疗体系的负担较大。
他又提到,当局应明确列出各项药物及治疗的资助,以避免滥用。他指,当局须明白这类疾病管理计画是「五至十年之后的投资」,可以考虑追踪参与患者的身体指数,并于三年先导计画后加以检讨,作为基层医疗的学术研究。
中文大学行为健康研究中心始创主任刘德辉向本报表示,有不少糖尿病或高血压患者平常不会检查身体,认为当局提出的方向能「守第一个关口」。他亦表示,不少长期病患者对病情有错误认知,包括拖延病情及害怕需要长期服药。当局除了鼓励社会中的「隐形患者」前往检查,亦要推动病人的生活方式与行为健康配对,例如了解病人讳疾忌医的原因。
学者:需揪出讳疾忌医原因
他指,不排除有病人因为政府提供金钱而接受治疗,但却于中途放弃。他表示,早年曾到访新加坡,发现当地向市民派发简单步行手环以鼓励运动,成效不错,可见健康知识教育亦十分重要,「钱系一个(市民考虑的)问题,但钱唔系全部问题解决方法。」
疫情方面,昨日新增五千三百八十三宗确诊,多八名患者死亡。卢宠茂表示,自从入境措施放宽至「0+3」后,入境人数增加,未来仍会继续上升,每日入境感染个案比率亦增加,当局未来会继续监察变种病毒情况,避免大规模社区爆发。
關鍵字
最新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