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论|4年换来两个半 低资必须「动手术」

2022-10-29 00:00

最低工资正经历四年冻结期,有指最低工资委员会建议由三十七点五元上调至四十元,若经行政会议通过,将于二○二三年五月起实施。由三十七点五元上调至四十元,加幅约为百分之六点七,但不要忘记,这是合计四年的加幅,底层劳工苦等四年只得到二点五元的调整,仅仅看齐通胀,实在难言满意。

香港是富裕社会,但劳动市场却一直处于「强资本,弱劳工」的悬殊格局,底层劳工不但没有「半斤八両」的公平待遇,反而屡遭剥削,无法分享社会和经济发展成果。

今次的低资检讨,再一次印证特区政府必须主动担起保障劳工的责任,尽速对低资制度和检讨机制「动手术」,才能回应国家主席习近平所嘱托:「让每位市民都坚信,只要辛勤工作,就完全能够改变自己和家人的生活。」

法定最低工资制度自二○一一年五月一日起实施,然而十一年过去,在职贫穷问题却愈趋恶化,在约一百六十万贫穷人口中,竟有一半即八十万人属于在职贫穷。

工联会一直推动政府完善低资制度和检讨机制,简而言之,就是要求低资水平能够维护劳动尊严,高于综援,高于贫穷,而加幅须高于通胀,并朝「生活工资」和高于时薪中位数水平发展。

有组织二○一八年曾发表研究报告,认为若要为基层劳工及其家庭提供较体面的生活,满足基本需要,「生活工资」应为五十四点七元水平,若今日再行研究,相信将高于此数。

遗憾的是,假设今次低资水平底定为四十元,与满足基本需要的「生活工资」比较,存在极大差距。一个四人家庭,两人每日工作八小时,每月工作二十六天,辛勤赚取低资,家庭月入仅仅是一万六千六百四十元,仍然低于两大两小家庭每月近一万七千元的综援额,若再加上昂贵的租金支出,绝对是捉襟见肘,更遑论养家,过体面生活。
低资家庭收入仍低于贫穷綫

根据扶贫委员会公布的《2020年香港贫穷情况报告》,四人家庭的月入贫穷为二万零八百元,低资家庭大幅落后二成五。最低工资制度的原意是要消减在职贫穷,免工资过低,但现实情况是低资家庭的收入处于贫穷以下,这种政策的相互排斥和自打嘴巴,实在急需纠正。

政府一直以来的口径,就是调整低资时要顾及商界,考虑劳动力和竞争力等,又以呼吁申请在职家庭津贴作为补救低资不足的方法。低资制度的原意就是防止工资过低、保障基层劳工有合理收入,如今竟然要取东墙补西墙,证明现行低资制度是完全失效。

政府在低资谈判上一直是隔岸观火,没有以扶持弱势基层劳工作出发点,致使出现低资冻结四年的情况,造成荒谬现象的关键之一就是「两年一检」。低资谈判是艰辛的角力,政府不肯担当主导角色扶持弱势,一旦劳资未达共识,低资便面临冻结,「两年后再拗过」,底层打工仔女在连年通胀的环境下变相「减薪」,愈做愈穷,试问又如何过上尊严生活?
工联会倡设「保底机制」

以今次检讨为例,若劳方不接受四十元水平,低资分分钟再冻结两年,劳工界只能勉强接受,也是无奈接受。事实上,不少已发展国家或地区,例如日本、南韩、澳洲、纽西兰、英国及法国等,对低资都是采取「一年一检」方式,而本港公务员薪酬同样是「一年一检」,执行并无技术困难,为甚么对最低工资又做不到?

劳资就工资拉锯无可避免,但政府大可在机制下工夫,避免底层劳工等来等去「得个桔」。工联会倡议设立的「保底机制」就是一个可行办法,当劳资谈不拢的时候,政府便要发挥行政主导,以不低于通胀水平进行调整,可以免却连续冻结的不合理情况再次出现,令底层劳工的薪酬有最低限度的公平和公道。

习主席明确指出,特区政府是香港的「当家人」和「第一责任人」。要让基层市民有更大的获得感、幸福感,政府必须拿出魄力和决心,勇于打破固有利益藩篱,才能建立起公义社会,让大家都相信:「只要辛勤工作,就完全能够改变自己和家人的生活。」
黄国
工联会理事长

關鍵字

最新回应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