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科招生勿只看高分 医术医德同样重要

2022-08-17 00:00

大学联招日前放榜,中大医学院今年在收生人数和成绩方面,均远胜港大医学院,而港大更是连续七年未能达到其承诺的七成半联招取录率,若趋势持续,势将承受对中学文凭试(DSE)考生不公指责。面对学生数目持续减少,当局有必要面对现实,考虑改变现时只收公开试考得高分数的学生读医的做法,才有望缓解医生荒的问题。

由于本港医生不足,为了解决医生荒,两大医学院今个学年共增加六十个学额,令每校各有二百九十五个学额,取录联招及非联招入学的本地生。今年共有三百三十六名尖子经联招入读医科,中大共取录二百零五人,占其医科学额六成九,而港大仅取录一百三十一人,占医科学额四成四,比率不但创新低,更是连续七年未达七成半医科学额经联招取录的承诺,而录取国际文凭(IB)课程学生比率则大增至五成六。
收联招新低恐影响学生质素

中大医学院自二〇一八年以来在收生方面超过港大,今年情况更加明显,这个转变背后反映了一些深层次问题。首先,生育率下降,令学生人数持续下跌,再加上近年多了人移民,使参加DSE考生人数由二〇一二年逾七万人跌至今年约五万人,尖子比例也相应在减少。此外,近年多了家长让子女读IB课程,让他们可循非联招方式报读两所医学院,而今年投考IB的本港学生逾二千二百人,令他们取录的机率明显高于DSE生。

本来状元和成绩优异的尖子,选择到哪所大学医学院读医,纯属个人抉择,但港大却连续多年跑输给中大,除了与中大医学院吸纳一些蜚声国际的学者任教,科研成果频获国际推许,「省靓」中大医学院招牌有关外,更因中大倾向吸纳修读本地学制、比较草根阶层的学生,令愈来愈多尖子为能稳阵读医,选择中大作为首选。由于大部分DSE尖子被中大吸纳,令港大医学院面临收不足高分数学生,只有将取录分数綫「划低」,但又未能填够数,唯有大量取录攻读IB课程的学生。

此举令人质疑港大医科生的质素,因港大暂时未公布所取录的医科生分数细节。即使取录分数最高为五十一分,与中大看齐,但最低分数为三十三点五分,中位数是四十三点五分,均分别比中大的四十点五分和四十五分为低。若取录低分数的人数过多,难免予人学生质素每况愈下的感觉,有损大学声誉,让来年的尖子不愿报读,引发联招生取录率持续下跌的恶性循环。

学生人数持续下跌的趋势,相信仍会维持一段时间,两所医学院如何确保能取录尖子,尤其港大面对收生难,若果继续取录大批非联招学生,只会招来更多人批评其对DSE生不公的指责。

面对这个问题,当局应以新思维改革医科收生标准。过往大家认为只有高材生才有资格读医,医学院收生只看分数,却将一些可能只差几分的学生拒诸门外,亦从没想过最高分数学生的心态、性格是否适合做医生。毕竟医生要救人,医术固然重要,但医德同样重要,收生不应只看绝对分数,分数稍低一点可酌情考虑,还应考虑报读学生是否有抱负悬壶济世之心,正如医学界立法会议员林哲玄所说,面对考生和尖子人数下降,他不介意医科生入学成绩下跌,取录学生更应看重其性格,是否有心行医助人。
学医非为名利更须考量抱负

事实上,每年DSE或IB试放榜后,十个状元有九个都表示会选择读医,甚少会选读文学、历史,难道个个都想行医救人,抑或是被世俗名利思想影响,尤其当医生地位高,收入好,在公院工作一段时间后出去挂牌搵真银,随时有望成为「月球人」(即月入一百万元)或「星球人」(每星期收入一百万元),正因为这些名利令他们对读医趋之若鹜,未必是出于个人性格志向。

医学院面对招收尖子困难,应以新思维应对,不宜只追求成绩顶尖,对一些有行医救人抱负的学生,不妨考虑给他们一个机会,培训更多医生,解决市民看病难的老大难问题。

關鍵字

最新回应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