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科存五大问题 教材缺乏有效监管
2020-09-08 00:00
团结香港基金年初围绕通识教育科进行一系列研究,并联同岭南大学在今年五至七月期间,网上访问七十一位中学校长及四百八十四位通识教育科教师。团队昨发表研究报告,指出通识教育科目前存有五大问题,包括课程重论述轻内容、重文轻理;考评模式鼓励应试框架、未能促进思维能力;教材缺乏有效监管;教师支援不足;以及作为升学要求与科目原意冲突。
其中,在教科书方面,有八成七受访教师表示,在实际教学中会以教科书为主要教材,近四成表示使用社交媒体为主要教材之一,报告认为这显示「毋须教科书」的理想完全脱离现实需要,亦反映学生于课堂上接收的信息其实存有颇严重的质量保证漏洞,指「通识科网上资源的内容质素和中立性为人诟病,有时甚至较教科书更甚」。
报告又指,虽然分别有五成受访教师和一成一受访校长认为,现今市面上的教科书并没有偏颇的情况出现,但仍有八成三受访校长认同当局需审书,报告甚至建议通识教育科聆听材料、作业簿及练习的文字稿亦应该送审,并指当局可考虑公布教学指南。
担任是次研究首席顾问的港区人大代表、公大校长黄玉山指,通识教育科推行至今达十年,留意到已出现「异化」,距离当年设立学科时所鼓励的多元学习、培养思考能力、文理兼备等理想目标「愈走愈远」,「目前的通识科课程结构松散,且偏重于时事讨论。」他称现时传媒许多报道偏颇、未经证实,并非知识,甚至是虚构,认为科目是时候改革,以助学生建立正确社会责任感和价值观,以及提升明辨是非及解难等多元学习能力。
被问及近期高中通识教育科教科书送审删走「三权分立」字眼争议,以及教师可否讨论近期时事等,黄玉山指教科书送审主要目的是核查内容真伪,与政治无关,「近期很多时事事件真假未知,传媒报道亦未全面,就此讨论意思不大,只流于争论『真假』层面多于事件本质。」他又称纵观全世界,都需要将教科书送审以确认教授内容真实与否。
教育局表示,通识教育科是一个长期备受多方关注的高中必修科目,社会上存在不同意见,包括课程的内容、教材的选择及编排,以及教授的方法和评估等。学校课程检讨专责小组现正撰写最后报告,预计将于月内向政府提交最后报告。届时,教育局将仔细考虑报告的内容,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的意见,审慎进行后续工作。如有任何涉及课程内容或考评的改动,都会按现行机制,交由教育局相关组别,以及谘询法定组织,如课程发展议会、香港考试及评核局跟进,以落实通识教育科的未来路向。
關鍵字
最新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