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论】拨地发展香港新社区 实现湾区优势互补共赢
2020-09-08 00:00今年是深圳经济特区成立四十周年。深圳由一条乡村发展成高新科技产业大都会,从过往「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到今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除标志着国家改革开放的成果,亦折射出中国模式的发展历程,以及对未来进一步改革开放的启示。
基金曾向两地政府提出:开发「河套区」为中医药统筹及创新研发中心;延长陆路口岸通关时间(二十四小时通关);完善深港交通网络;「一地两检」等建议。当中不少获两地政府采纳,并逐步实施,对两地人民的交往带来更大便利。回想当年,为的就是要改善人民的生活及推动融合发展;看到国家走向富强,看到香港、深圳「拍住上」,这就是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进的动力。
经历四十馀载互动,今天已宜进阶至深度融合,由当年罗湖桥的人流通、物流通,发展为今日的「深港通」(金融、信息、高新科技)等范畴的联通,香港与深圳不止是地理相邻的有机结合,在新时代下更需要我们通过新思维破除体制、机制壁垒,实现优势互补。
香港本属弹丸之地,在经济及社会上局限更需要走出去发展,大湾区的区域发展也成为香港突破瓶颈的契机。
土地和住屋供求失衡是香港社会深层次矛盾问题,近年本港楼价飙升至脱离港人、尤其是年轻人的购买力,令社会怨气大增。特区政府虽提出填海造地和发展棕地计画,惟远水难救近火,加上内外力量将民生议题政治化,推行过程或会被重重政治阻力拖垮。故此,我与基金团队在一八年开始进行由中央政府拨地给香港发展的可行性研究,到过多个湾区城市考察,在今年全国两会会议正式提案,建议中央政府在大湾区邻近香港区域拨地给香港建立新社区,借鉴「横琴模式」,发展新市镇,给香港管辖,实行香港法律,以应对香港土地、住屋长期不足的问题,并加快湾区城市协同发展。选址方面,在香港「一小时生活圈」内的湾区城市都是我们的首选,深圳毗邻香港,河套区及沙头角也可以考虑作为建设新社区。珠西的珠海、中山;惠州、东莞、肇庆……公路、铁路,以至海路,新时代运输网络派上用途,不难促进成事。
大湾区是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的条件下建设,极具开创性。邓小平先生曾提出「再造几个香港」战略思想,这对于新时代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丰富「一国两制」实践,以及国家城市群创新发展等方面,在此时此刻都有深远意义。」
郑耀棠(香港发展研究基金主席、港区全国人大代表)
關鍵字
最新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