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委會:一周食六片刺身隨時水銀超標 影響胎兒腦部發育
2019-04-15 10:22
糧農組織/世界衞生組織食品添加劑聯合專家委員會(Joint FAO/WHO Expert Committee on Food Additives,簡稱JECFA)在2003年為甲基汞設定的暫定每周可容忍攝入量(provisional tolerable weekly intake,簡稱PTWI)為每公斤體重1.6微克甲基汞。主要考慮點為甲基汞對人類的發育神經毒性(developmental neurotoxicity),對胚胎和胎兒的影響尤其大。
不過,JECFA也注意到胚胎和胎兒以外的生命階段可能受甲基汞的不利影響相對較輕。就成人而言,JECFA認為,攝入量比前述的每公斤體重1.6微克高出約2倍,亦不會對成人構成神經毒性風險,但對於準備生育的婦女,攝入量不應超過暫定每周可容忍攝入量,以保護胚胎和胎兒。
假設一個育齡婦女體重為60公斤,按JECFA的暫定每周可容忍攝入量計,她每周攝入甲基汞的限量為96微克。若1片吞拿魚刺身的重量為12克,以是次測試在吞拿魚樣本發現的最高甲基汞含量1.48 ppm計算,1片便含有約17.8微克甲基汞。換言之,一個育齡婦女,每周進食6片該吞拿魚樣本便會超過限量。
香港婦產科專科學院代表譚永雄指出,如果經常食用甲基汞含量高的魚類,甲基汞便會隨年月慢慢在體內積聚。雖然身體可以自行排出甲基汞,但過程非常緩慢,恐怕需時超過一年,體內的甲基汞含量才會大幅下降。因此,如果婦女計劃懷孕,便應最少在懷孕前一年,避免進食甲基汞含量高的魚類,以免在成功懷孕後,對胎兒有壞影響。
香港兒科醫學院名譽司庫林鴻生表示,兩項近年在香港進行的研究顯示,吞拿魚並非幼兒和育齡婦女最常進食的魚類之一。世界衞生組織建議人類進食的魚類中的汞含量不應超過0.5 ppm。然而,假如受汞影響風險較高的人士,例如孕婦或幼兒長時間進食大量魚類,即使魚類中甲基汞含量低於0.5 ppm,惟胎兒和幼兒慢性中汞毒的風險仍會提升。一般較大的獵食性海水魚類含汞量較高,因此孕婦應避免進食體積較大的深海魚類。
食物安全中心表示,該中心於2013年進行的總膳食研究指出,一般成年人的健康受甲基汞嚴重影響的機會不大。不過,該研究發現約11%的育齡婦女的甲基汞膳食攝入量超過健康參考值。由於甲基汞會對胎兒的健康帶來潛在風險,孕婦攝入甲基汞是值得關注的公共衞生問題。
甲基汞對發育中的中樞神經系統產生關鍵效應。幼童、孕婦和計劃懷孕的婦女等容易受汞影響的群組,在選擇食物時應加倍小心,宜避免進食體型較大或捕獵性魚類和甲基汞含量可能較高的魚類,例如金目鯛、鯊魚、劍魚、旗魚、橘棘鯛、大王馬鮫魚和體型較大的吞拿魚品種等。大部分魚類的甲基汞含量低。魚類含有多種人體所需的營養素,例如奧米加-3脂肪酸和優質蛋白質等。維持均衡飲食,包括進食各種魚類,對心臟和兒童正在發育的腦部甚為有益,婦女和幼童的膳食尤應加入魚類。
最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