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升幅追不上樓價 工聯會倡公私營住宅比例升至7:3
2018-10-03 14:43
近年樓價不斷飊升,令港人置業困難重重。工聯會立法會議員郭偉強分析市面30個住宅樓盤最細單位的成交價,發現即使樓價有下調跡象,人工升幅追不上樓價,新盤單位亦有「納米化」跡象。
工聯會分析了6月至9月的30個住宅樓盤,當中最細單位售價介乎約400萬至1000萬,若以今年第2季每月就業收入中位數計算,打工仔月入約18000元,兩人在不吃不喝、零開支的情況下,每月儲3萬多元,需要50個月才可儲滿首期購買調查中最便宜的尚璽單位。要購買樓價最高的太古城,就需142個月才可儲滿首期。
郭偉強表示,薪金上漲幅度明顯追不上樓價,以天水圍嘉湖山莊為例,最細的441呎單位售價由2016年的290多萬上升至2018年的570萬,升幅超過一倍,而打工仔收入中位數兩年間只由15000元升至18000元,升幅只有兩成,基本上無可能單靠儲蓄「上車」。
雖然政府有按揭保險計劃為上車人士提供最高八成按揭貸款,但郭偉強指,計劃的樓價上限為600萬,不少樓盤售價已超出此上限,在調查的30個樓盤中,只有11個合符資格,建議政府放寬按揭保險的樓價上限。
工聯會社區幹事陳榮恩表示,九成新盤實用面積呎價已超過兩萬,為遷就市埸購買力,發展商興建面積更細的單位,新盤單位由「劏房化」變成「納米化」。調查顯示,10個新盤最細單位平均面積只有250呎,比2016年的310呎下降近兩成。
郭偉強建議,將興建公私營住宅單位比例,由6:4提升至7:3,以及增加興建港人首置上車盤、居屋及綠置居的供應。他又建議政府,研究對發展商興建納米樓作出規管,制訂人均居住面積標準及目標。
關鍵字
最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