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遠輝指若不增土地供應 沒法縮短公屋輪候時間

2018-08-23 16:04

黃遠輝指要增加土地供應才能提供足夠土地興建公私營房屋。資料圖片
黃遠輝指要增加土地供應才能提供足夠土地興建公私營房屋。資料圖片

近日公屋平均輪候時間一再延長,增加公營房屋比例的呼聲越來越高,身兼房委會資助房屋小組主席的土地供應專責小組主席黃遠輝發表最新網誌,稱在今天土地短缺的情況下,若不增加土地供應,調整公私營房屋比例只會淪為零和遊戲,撥多一塊地興建公營房屋照顧基層人士需要,就會少一塊地興建私營房屋供中產家庭選擇,長遠而言並不理想。「要有麵包,必須先有麵粉。增加土地供應,我們才能提供足夠土地興建公私營房屋,滿足不同市民的住屋需要,並為調整公私營房屋比例的討論提供穩固基礎,減少政策改動對個別階層及群體的影響。」

他指,社會上有人質疑,明明是6:4公私營比例,爲何預留興建私人住宅的土地,遠比公營房屋的多。他解釋,6:4公私營比例是以房屋單位數目而非土地面積計算。按照過去房屋發展的規劃經驗,公營房屋地積比率一般較高,加上單位面積平均較小,能在相同面積的土地上興建更多單位,這是因為地塊一般靠近交通基建,因此能容納較多人口。相反,如果位置比較偏遠,交通基建及其他配套設施不足容納更多人口,地積比率自然較低,比較適合興建密度較低的私人住宅。

他提到,在最少1,200公頃的土地短缺估算裏面,房屋用地大約欠缺230公頃,各類型的經濟用地欠缺250公頃,其餘的720公頃就是各項交通基建及社區配套設施所需用地。

對於社會有些意見認爲,填海增闢的土地,必須興建公營房屋,他認為,在五個維港以外的填海點,很多因爲地理或周遭環境的限制,並不適合興建住宅單位,遑論公營房屋了,但填海所得的土地,透過詳細及專業的城市規劃,將可重置市區裏的設施,從而釋放原來的市區土地,作爲其他包括房屋的發展用途。完善的城市規劃必須就土地分配及城鄉佈局達至社會的最佳利益,充足的土地供應,則可提供規劃彈性及想像空間。

他指出,無論長遠是否增加公營房屋比例,沒有土地供應,便沒法縮短公屋的平均輪候時間。至於有人質疑填海只為建豪宅,他指現時正在施工的東涌東擴展區透過填海開拓約130公頃土地,可容納約40,800個房屋單位,當中的公私營房屋比例為63:37,有關比例已高於《長遠房屋策略》下訂立的6:4公私營比例。

關鍵字

最新回應

關鍵字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