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動力型膝下義肢」 中大團隊獲佳績

2017-07-31 18:32

動力型膝下義肢。
動力型膝下義肢。

創新研究醫療輔助器材,有助提升醫療服務的技術,讓更多的病人受惠。中大研究團隊設計「動力型膝下義肢」,能義肢使用者可更輕鬆走路,該設計早前在「挑戰杯」全國賽香港區選拔賽中獲頒創新組別二等獎,並在2017年中大高錕杯中獲得冠軍。 市面上一般的膝下義肢未能為截肢者提供額外的動力,使他們走路時較為費力。中大機械與自動化工程學系博士生高飛、研究助理劉炎富及生物醫學工程學博士生梁豐研,他們三人根據人體踝關節的特性,設計了以並聯彈簧與電機複合驅動的動力義肢。「動力型膝下義肢」是採用較小型的電池和發動機,當人抬起腳跟前,彈簧會先儲存能量,步行時才會把能量釋放。

(左起)中大學生劉炎南、潘天樂、劉先生(測試者)、高飛及梁豐研
(左起)中大學生劉炎南、潘天樂、劉先生(測試者)、高飛及梁豐研

使用固定、傳統義肢14年的20歲測試者劉先生表示,使用這個「動力型膝下義肢」已經有一年多,現在走路更輕鬆,所花的力氣也更少。他表示,較傳統義肢,現在走得更舒服和自然,痛苦也減少很多。 高飛表示,尋找測試者是這個研究項目最困難的地方,他們花了一年多時間才成功在深圳找到,目前亦有三名測試者在進行臨床實驗測試。高飛指,傳統的義肢的價格為7萬人民幣,而他們所設計的動力型義肢只需要約2萬元人民幣。

設計獲三等獎的中大畢業生潘天樂。
設計獲三等獎的中大畢業生潘天樂。

至於在同一個比賽中獲得三等獎的設計「半自動軟性仿生機械人」,則是用來輔助大腸癌檢查。利用機械人內的三個氣腔,模仿蚯蚓結構,通過不同氣腔充氣和放氣來控制活動。與傳統腸鏡工具相比,這個腸道機械人更容易操作。生物醫學工程學畢業生潘天樂表示,目前還未進行有關的臨床測試,有些部分還需要人手控制,未來希望能做到全自動,他希望機械代替手動,以後不一定要專業醫生才能做到大腸癌檢查。 中大合共有六隊在有關比賽中出線,並於今年11月前往上海出戰第十五屆「挑戰杯」全國賽。

關鍵字

最新回應

關鍵字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