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大学医学院最新研究发现,心房颤动引致中风个案15年间上升近3倍,80岁以上长者占约一半,其中65至72岁的年龄组别增幅最为显著。专家指,一旦出现房颤或中风的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甲状腺过高等,经医生评估后服用抗凝血药可减低中风风险。
心房颤动是心律不正的一种,全球患者约3300万人,估计本港逾7万人受此症困扰。病人会因心跳不规则,影响心脏血液循环形成血块,血块流至脑血管造成阻塞并有机会引致缺血性中风,死亡率高达24%,比其他原因引致中风高出两倍。
中大医学院内科及药物治愈学系统计1999年至2014年15年间,约4000名因缺血性中风病人的资料,结果发现,每年病人数目由99年的84人增至14年的321人,增幅近3倍,80岁以上长者占约一半,其中65岁至72岁增幅最显著,约3点7倍。
脑神经科临床专业顾问苏蔼欣指,有心颤问题病人的中风风险较一般人高5倍,平均中风机会为每年1%至10%,强调「这是每年中风机会,如果第一年机会是10%,去到第2年机会便是20%」。
研究结果显示,一旦出现房颤或中风的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甲状腺过高等,透过抗凝血药减低心房颤动引致中风机会高达70%,而过去逾七成房颤病人中风前并没有服用任何抗凝血药。相对传统方法,抗凝血药服用方法简单,药效稳定,出血风险较低。但苏提醒,并非所有病人都适合服用新型抗凝血药物,治疗前应接受医生评估。
除药物治疗,专家亦建议从生活中预防中风,例如每天5份蔬果,少吃红肉及反式脂肪的食物,每星期做3次带氧运动,都市人亦可少乘电梯,多行楼梯。
最新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