租客交管理費及差餉惹熱議 業主被指避稅 學者:屬灰色地帶 協議不清恐鬧上法庭
2025-02-20 06:00
近年香港樓價低迷,但租務市場持續向好,但近日有一名YouTuber發文指,尋找租盤時發現有單位較市價低水近4,000元,了解後才發現該租金並不包括管理費、差餉及地租,若將所有費用加起來,則價錢與市價無異。《星島頭條》就有關做法向經濟學者查詢,獲回覆指現時有不少業主會與租客作出相關協議,收少一些租金以降低課稅成本,但提醒這種行為屬於灰色地帶,建議雙方協議清楚,「若能雙贏為最好」。
租客轟標價堪比語言藝術
靈探YouTuber「AP」在Threads發文寫上「租客原來要交晒全部嘢」,並附上一張對話截圖,顯示其曾經查詢租盤時獲回覆「呢個價錢未包管理費、差餉及地租,全包你預14,000」。他對此不解,並表示「租客都要畀呢啲?」
翻查資料顯示,該租盤為元朗半新樓,屬代理盤,中層520呎,月租僅10,800元,遠低於市價近4,000元。該YouTuber批評,這種標價堪比語言藝術,「咁你不如一開始就話14,000元,純粹想用平啲價錢吸引人」,更大吐苦水,以為通常租用商業單位才需要繳納這些費用,但現在「連普通人租私樓也要交這些費用,世界末日」。
網民:業主應該斤斤計較
該篇帖文隨後引發網民激烈討論,有網民不認同業主做法,認為有騙人的嫌疑,「只有業主才需要交管理費、差餉及地租,並且年底還要交稅」。亦有網民指出,業主標低租價的原因,是因若租約寫低價錢,他在交稅時可以少交一些。更有網民提醒事主,就算見到價錢很平也不要租,認為「業主應該幾麻煩,斤斤計較,到時退租有排搞,逐樣同你計」。
不包管理費等屬避稅策略
經濟學者李兆波表示,根據法律規定,收租的業主需要繳納物業稅,而物業稅的稅率是全年淨租金收入的15%,地租、管理費、裝修或翻新開支及公用事業服務費用,都是稅項不能扣除的項目。因此業主在申報物業稅時,若收取的租金中包含地租與管理費,則要繳納更多物業稅。
他表示,不少業主選擇在租金中不包含管理費、差餉及地租,讓租客自行繳納,這樣一來在報稅方面則可降低金額。他又指,這是業主常見的避稅策略,對於業主而言有「着數」,不過屬於灰色地帶。
學者:雙方宜擬定雙贏協議
李兆波又建議,若業主希望順利降低納稅成本,最好與租客雙方溝通協議清楚,以達雙贏目的,因為如果租客需要以租金扣稅,「低租金」反而不利,即只有業主有着數,很容易令租客「反枱」,甚至以後不幫業主繳納管理費、差餉及地租,甚至最後鬧上法庭。他表示,若合同中收取的租金價格,既能滿足業主少繳納物業稅,亦能達到租客可扣除的租金限額,則為最公平又雙贏。
此外,他提醒租賃雙方擬定的租金價格不能偏離市價過多,不然會引起稅務局注意,若漏報物業出租收入,稅局亦會追回漏報的稅項,更會罰款,以及可能因觸犯蓄意意圖逃稅控罪而被判入獄。
同時,如果業主希望的話,可以在租約明確規定誰應負責支付差餉、地租、管理費或其他費。不過,即使租約規定由租客支付地租或差餉,業主作為物業登記擁有人仍需對政府負上主要責任。
稅局接納業主三大扣稅項目
事實上,在申報物業稅時,稅務局一般只會接納以下3個主要扣稅項目。 其一,是差餉。只有業主同意繳付及已支付差餉才可獲扣減,已獲寬免的差餉金額則不可再向稅務局申請扣稅,其中繳付地租部份亦不可申請在計算物業稅時扣減。
其二,不能追回的租金。部份租客可能基於某些原因,未能按時繳付租金給業主,甚至拖欠數月,但這些未能準時收取的租金,在性質上只屬於欠租,並非「不能追回的租金」,因此業主不能將欠租在申報物業稅中扣除。
其三,修葺及支出標準免稅額。修葺支出因各個物業樓齡而異,但稅務局為了簡化計算手續,會自動在業主的淨出租收入中劃一扣減20%,作為修葺和支出的標準免稅額,業主毋須提供相關實際支出證明,即使實際修葺支出較多,亦不可作額外扣稅。
租客可享「住宅租金扣除」
另一方面,為減輕私樓租客負擔,政府自2022/23年稅季開始,新增「住宅租金扣除」項目,即納稅人以租客身分租賃合資格住宅處所,納稅人與同住配偶都可獲扣除租金限額,每年上限10萬元,即本身租住的單位平均月租8,333元,基本上已可用盡扣稅額。而以最高稅率17%計算,每個財年最多可以少交1.7萬元薪俸稅,即每月約1,400元。
最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