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超專訪︱完成23條立法感受最深 仍須提防國安風險 李家超:振經濟須「先提量再提質」
2024-06-26 07:05
本屆政府上任快兩年,行政長官李家超接受《星島》專訪時表示,完成《基本法》第23條立法是上任至今感受最深、最具滿足感的政策,但仍要提防來自海外的政治風險,因危害國安行為具迷惑性。李家超說,少了國安後顧之憂,須全力拼經濟謀發展,並闡明政府提振經濟的理念:首階段先「提量」,待條件充足後再向「提質」發展。
應對「軟對抗」風險 透過愛國主義教育提高市民意識
李家超表示,苦等26年8個月又19日後,終於完成23條本地立法工作,形容是「里程碑成果」,本屆政府絕大部分的政治工作已完成,可以全面拼經濟謀發展。不過他提醒:「一道很穩固的門、很有效的鎖,並非表示沒有匪徒會想闖進家中偷東西、『爆格』」,社會仍要保持警惕。
他表明,香港現時的國家安全風險主要來自海外,外國可能基於政治理由針對中國,進而影響香港,而這些國家很多時會透過代理人,進行危害別國安全的行為,通常具有迷惑性,「間諜當然不會告訴你自己是間諜,一定會以另一個身份潛伏,這個風險是存在的。」他重申社會不能「好了傷疤忘了痛」。被問到現時「軟對抗」的風險,李家超指需保持高度警覺,政府亦會通過愛國主義教育、國家安全教育提高市民意識。
信商界可轉型成功
至於振興經濟具體策略,李家超指,本港經濟生產總值有三個主要影響因素,分別是投資、消費及貨物出口,其中出口因受地緣政治影響,由生產鏈到供應鏈都受外圍因素影響,政府主動性較低。投資主要分為政府與民間投資,後者由於商界有自身想法,政府可影響的力度不是最大,但表明政府投資會繼續加大,例如現時平均每年工程投資達到900億元,比過去5年平均多了約17%,有助推動未來發展。
消費方面,近月本地零售、餐飲市道不振,吉舖湧現,難免引起社會擔憂。李家超說,無論是本地人與外來人士消費,政府一樣重視,並引述數據指,本港今年首5個月旅客按年增長78%,其中內地旅客增幅達73%,而一些東南亞國家如菲律賓、泰國的走勢更理想。其中今年首季度內地訪港旅客的滿意度,以10分為滿分有8.8分、95%人表示願意再訪港。他認為再加上航班運量、酒店、餐飲等配套繼續完善,可發揮乘數效應帶動消費。
李家超指,政府推動盛事經濟,與商界合作帶動人氣,政府屬「搭台」角色,具體由商界去做,他亦看到很多商界正在轉型期中,舉例有大型化妝品公司追求優質客戶享受,提供針對性、貼身服務,業內稱為「養客」,「例如我有新產品,會特別安排你來,有些特惠又會介紹給你」,而且不一定是針對高消費顧客,亦可主打價廉物美。
他坦言,經濟轉型期一定會經歷觀望期,「可能有人心裏有些不舒服的感覺」,但香港有很多成功商人,一定有方法迎難而上,正如以往香港工業北移、產業轉型,商界同樣成功克服困難。他引述近日公布《2024年世界競爭力年報》,香港排名上升兩位至全球第五位,「政府效率」高踞全球前三,證明特區政府政策大方向正確。
以餐廳營運喻盛事:先要坐滿 才有空間思考「貴賓室」
政府力推盛事經濟,今年盛事列表項目多達210項,有聲音質疑盛事太多難聚焦。李家超說完全理解社會擔心,亦認為「質」與「量」二者同樣重要,但提振經濟過程有先後步驟,香港經歷2019年「黑暴」、疫情兩大挑戰,很多經濟範疇都要加倍努力,重新發展。他指在過程中,「提量」是首要條件,當建立了一定基數後,才有條件進一步細化,並以營運一間餐廳為喻,「首要是先讓它坐滿,不然沒有條件『揀客』。到坐滿、開始要排隊了,就想想有什麼菜式是高增值的,甚至思考貴賓室的最低消費是否可提高。先有量才有質,這是必然的過程,不可能先行『排斥』一些生意。」
套用到盛事經濟,李家超表明道理一樣,到了某階段會開始講求「質」,集中精力在高號召力活動,將示範、宣傳效用做到最好。
記者:陳嘉洛 林劍 常彧璠
攝影:鄭志良 蘇正謙
最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