貿易戰惡果 韓國對華出口31年新低 出口美國卻創紀錄新高 「能賣給中國的東西不多了」

2024-01-15 17:42

被市場視爲全球經濟「金絲雀」的韓國最新披露對華貿易繼續出現逆差,為兩國建交31年來新低。市場紛紛對此斷症,直指韓國過往安逸地依賴中國,更有專家聲言:「韓國能賣給中國的東西不多了。」韓國出口狀況看似慘烈,但手揸高技術晶片這一張王牌,再加上有最大規模經濟體美國撐腰,在全球貿易大戰中其實一點也不輸蝕。

據韓國產業通商資源部公佈,2023年首11個月,韓國對中國出口1,140億美元,自中國進口1,320億美元,貿易逆差為180億美元。全年韓國對華出口減少19.9%,但出口額自去年8月以來連續五個月超過100億美元。

美國晉身韓國第二大出口市場 創紀錄新高 

儘管韓國對華貿易出現逆差,但對其他主要出口市場繼續有斬獲。其中,韓國去年對美出口創下歷史新高,達到1,157億美元。值得一提的是,數據反映美國時隔18年超越東盟成為韓國第二大出口市場。另外,韓國對波蘭、阿聯酋、沙特阿拉伯等新興經濟體的出口同樣增加,佔比分別為14.8%、11.9%及9.4%。上述韓國對外貿易格局,逐漸顯示出「西升東降」的微妙變化。

盟友祭晶片禁令 韓企與華企劃清界線

貿易多年來主導韓國經濟發展,眾多出口產品中,以高技術晶片最為關鍵。受惠AI大勢,韓國在去年12月包括DRAM、NAND記憶體晶片等半導體產品的出口金額,達到110億美元,按年大幅增長21.8%,同時連續兩個月錄得增長。雖然韓國晶片出口逐步反彈,但中國未能從中獲益,皆因韓國作為美國的盟友,美國對華的晶片禁令,某程度令中國買晶片出現一大困難。

去年,華為新手機的儲存器被指用上韓國半導體供應商SK海力士之產品,但其後SK海力士副董事長朴正浩急急與華為劃清界線,稱自2020年5月美國對華為祭出禁令以來,公司與華為就沒有任何業務往來,並強調企業嚴格遵守美國制裁令。由此可見,韓企對華在晶片貿易上的態度不言而喻。

儘管美國暫時豁免三星電子、海力士等在中國的晶片製造廠,使用美國設備以生產晶片,但地緣政治的考量無疑令韓國晶片對中國市場猶豫、甚至「落閘」,長遠考慮轉戰其他市場。

繞過禁令買晶片 揭露國產化難以補上

晶片競賽在全球白熱化,韓國出產高技術晶片的能力無容置疑,但中國能否在短時間生產這類晶片一直令市場懷疑。自晶片戰開展後,曾傳出中國手機用上韓製晶片,令市場憂慮美國可能對中國進一步加大制裁力度。另外,外媒曾引述招標文件報道,中國軍事機構、國有人工智能(AI)研究機構和大學在過去一年,繞過美國實施的出口禁令,購買小量英偉達(Nvidia)的晶片。中國如何在禁令下買到這些晶片是個謎,但已揭露中國仍然難以自製高技術晶片或記憶體的現實,國產化未能滿足市場需求,故要透過各個「第三方」買貨。

近年中國力推內循環,國產貨的價格更具競爭力,以往熱門的韓國化妝品、電器、汽車在國內市場的比例難免會下降。惟值得留意的是,此趨勢某程度都反映國內消費能力出現減弱。另一邊廂,韓國去年的汽車出口高達709億美元,創下史上新高,當中電動車、休閒越野車(SUV)等附加價值較高的車款銷售成為增長引擎。在歐美等發達市場需求帶動下,電動車使用的蓄電池及相關材料也成為僅次於船舶、汽車零組件及面板的新興出口產業,為韓國出口帶來增長動力。

韓國美妝以往是中國消費者的心水。近年中國力推內循環,國產貨的價格更具競爭力,以往熱門的韓國化妝品、電器、汽車在國內市場的比例難免會下降。(互聯網圖片)
韓國美妝以往是中國消費者的心水。近年中國力推內循環,國產貨的價格更具競爭力,以往熱門的韓國化妝品、電器、汽車在國內市場的比例難免會下降。(互聯網圖片)
貿易多年來主導韓國經濟發展,眾多出口產品中,以高技術晶片最為關鍵。受惠AI大勢,韓國在去年12月包括DRAM、NAND記憶體晶片等半導體產品的出口金額,達到110億美元,按年大幅增長21.8%,同時連續兩個月錄得增長。
貿易多年來主導韓國經濟發展,眾多出口產品中,以高技術晶片最為關鍵。受惠AI大勢,韓國在去年12月包括DRAM、NAND記憶體晶片等半導體產品的出口金額,達到110億美元,按年大幅增長21.8%,同時連續兩個月錄得增長。
電動車的市場競爭激烈,來自韓國的現代汽車早於2021年推出的兩樣車款:Ioniq 5和Kia EV6,由於價格具競爭力,共售出約25萬輛電動車,創下不錯的成績。雖遠不及特斯拉的56萬銷量,但受歡迎程度已令特斯拉將其視為競爭對手。
電動車的市場競爭激烈,來自韓國的現代汽車早於2021年推出的兩樣車款:Ioniq 5和Kia EV6,由於價格具競爭力,共售出約25萬輛電動車,創下不錯的成績。雖遠不及特斯拉的56萬銷量,但受歡迎程度已令特斯拉將其視為競爭對手。
市場關注韓國對華貿易逆差,分析指韓國過往安逸地依賴中國,更有專家聲言:「韓國能賣給中國的東西不多了。」
市場關注韓國對華貿易逆差,分析指韓國過往安逸地依賴中國,更有專家聲言:「韓國能賣給中國的東西不多了。」
被市場視爲全球經濟「金絲雀」的韓國最新披露對華貿易繼續出現逆差,為兩國建交31年來新低。
被市場視爲全球經濟「金絲雀」的韓國最新披露對華貿易繼續出現逆差,為兩國建交31年來新低。

韓廠轉移至東南亞 競爭優勢更高

從韓國對美國出口暴增,或許亦看得出有一種新貿易可能,就是韓國從中國進口加工,再賣給美國。內地有紡織業界人士曾稱,越來越多韓國客戶由中國廠商買入布料,然後到越南等地或韓國本土加工,再出口至歐美,此與製造業轉移至東南亞市場的全球趨勢十分脗合。

事實上,中國因成本競爭力不斷下降,世界工廠的角色已日漸褪色,多家南韓企業正在加速撤出中國。韓國巨企三星早在2019年關閉最後一家在中國的手機製造廠;三星顯示器據悉亦由今年開始全部在越南生產,不再在中國進行代工生產。除了勞動力成本低是一大誘因外,地緣政治亦是影響韓企的重要因素。

對外貿易向來是把「雙刃劍」,在短期內,韓國對中國的貿易逆差或許難以扭轉。不過,按目前的貿戰博弈格局上看,韓國半導體晶片仍然有著極高的競爭力,至少是消費大戶中國渴望大量購入的產品。

相關文章:

內地軍事機構等據報避過美禁令 去年購入小量英偉達晶片

---
《星島申訴王》將推出全新項目「區區有申訴」,並增設「我要讚佢」欄目,現誠邀市民投稿讚揚身邊好人好事,共建更有愛社區。立即「我要讚佢」︰https://bit.ly/3uJ3yyF

想睇更多精彩內容,請立即瀏覽「區區有申訴」活動專頁:https://bit.ly/41hgS9E

《星島頭條》APP經已推出最新版本,請立即更新,瀏覽更精彩內容:https://bit.ly/3yLrgYZ

關鍵字

最新回應

關鍵字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