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新姿采︱私人博物館疫情期間創出路 辦中小學生教育活動拓青年客群

2023-12-28 07:00

私人博物館疫情期限大受影響,要另闢蹊徑闖出路。
私人博物館疫情期限大受影響,要另闢蹊徑闖出路。

國際博物館協會對博物館其中一個定義為「向公眾開放」,惟在欠缺資源和宣傳下,香港一些相對較小型的私人博物館往往乏人問津,令不少極具藝術及歷史價值的珍貴館藏成為滄海遺珠,不容易被看見。但長達3年的一場疫情,卻造就了一個契機,令博物館不斷求變化,摸索出自己的一條新出路。

創立於1953年的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是本港現存歷史最悠久的博物館,館藏包括漢代鉛釉陶器及唐代三彩器等早期明器。今年截至本月底,博物館共接待逾10.5萬名訪客。港大美術博物館總監羅諾德(Florian Knothe)接受《星島》訪問時表示,留意到疫後參觀人數較疫情前踴躍,參觀者也更注重藝術品研究,對博物館的興趣不減反增。

羅諾德稱,未來會秉承大學博物館以教育為目標的宗旨,希望透過藝術教學開拓學生視野,培養博物館行業的未來人才。 陳極彰攝
羅諾德稱,未來會秉承大學博物館以教育為目標的宗旨,希望透過藝術教學開拓學生視野,培養博物館行業的未來人才。 陳極彰攝
創立於1953年的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是本港現時歷史最悠久的博物館。 陳極彰攝
創立於1953年的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是本港現時歷史最悠久的博物館。 陳極彰攝
羅諾德表示,港大美術博物館經常舉辦古今中外各類藝術展覽,包括香港早期歷史展覽,並為校內學生及公眾舉行研討會、講座及其他活動。 陳極彰攝
羅諾德表示,港大美術博物館經常舉辦古今中外各類藝術展覽,包括香港早期歷史展覽,並為校內學生及公眾舉行研討會、講座及其他活動。 陳極彰攝
保良局歷史博物館剛升格為一級歷史建築。  蕭博禧攝
保良局歷史博物館剛升格為一級歷史建築。 蕭博禧攝
保良局歷史博物館。蕭博禧攝
保良局歷史博物館。蕭博禧攝
保良局歷史博物館館長楊秀玲。蕭博禧攝
保良局歷史博物館館長楊秀玲。蕭博禧攝
楊秀玲指,導賞團介紹「領婚」時,會比照今昔女子擇偶條件、介紹保良局如何「fact check起底」,以及與交友應用程式的分別。蕭博禧攝
楊秀玲指,導賞團介紹「領婚」時,會比照今昔女子擇偶條件、介紹保良局如何「fact check起底」,以及與交友應用程式的分別。蕭博禧攝
保良局歷史博物館中座走廊內的其中兩對石刻對聯,由中國史上最後一位科舉的榜眼朱汝珍所書。蕭博禧攝
保良局歷史博物館中座走廊內的其中兩對石刻對聯,由中國史上最後一位科舉的榜眼朱汝珍所書。蕭博禧攝

羅諾德指,新冠疫情對各行業都是突如其來的轉折,「但我認為困難不是疫情本身,而是如何正確適應不斷變化的現實環境」。他說,疫情令訪客量減少,是全世界博物館都不得不面對的現實,但他們不能就此停步,反而更專注在教育方面的功能,使受衆擴大至高等教育界以外。

羅諾德 : 開發專為中小學生而設教育活動

他進一步表示,團隊在疫情期間不斷思考,開發了專為中小學生而設的教育活動ULL (U Learning Labs 藝學堂)及UML (U Making Labs 藝穗堂),今年更延伸至幼稚園學生,並為中學生舉辦擔任導賞員的課程。同時,博物館開展了一個關於博物館研究的碩士課程,進度理想。

他續說,博物館亦參與港大藝術系的教學工作,教授中國藝術及博物館學等課程,未來仍會秉承大學博物館以教育為目標的宗旨,冀透過藝術教學,開拓學生視野,培養行業人才,「我們是教博物館的,我希望團隊做的每一件事,都涵蓋教學元素和教育使命」。

保良局歷史博物館位於剛升格為一級歷史建築的保良局中座大樓,收藏逾2000本保良局文獻、工作記錄及大量歷史照片,今年上半年共接待約3000名觀衆,近7成屬團體參觀,接近回到疫情前水平。保良局歷史博物館館長楊秀玲坦言,「很少人知道我們,就算知道,印象都是講保良局歷史,很沉悶,只講自己。」

保良局歷史博物館 : 開設新社交媒體帳號、網上講座

楊秀玲於2019年底就職,首要任務是帶領博物館渡過疫情,同時也需面對博物館形象小衆的現實。她憶述,疫情高峰時曾閉館大半年,即使可以開放,限聚令亦令舉辦活動困難重重,但在嘗試開設新社交媒體帳號、網上講座、現場直播後,意外地開拓了年青客群。

她續說,「疫情時興起staycation,我們覺得剛好可以講(保良局歷史),便捉住這點。」保良局於上世紀已辦四季旅行,帶人到香港各處景點遊覽。而疫情時員工在家工作,有時間深入了解保良局的歷史文獻,留意到當中鉅細無遺記錄了時人參加旅行的衣食住行。館方發掘當中趣聞,配以歷史照片,在社交媒體上推出一系列專題,反應不俗。

「就像烹飪,我們有材料,但如何料理,每次都不同。」楊秀玲強調,突破瓶頸應從詮釋入手,貼合現代人理解,使歷史扣連觀衆。她舉例說,導賞團在介紹保良局過去為在局適齡女子尋覓歸宿的「領婚」時,會比照今昔女子的擇偶條件、介紹保良局如何「fact check起底」,以及與交友應用程式的分別,令觀者感到趣味盎然。

《施政報告》提出推動文化藝術及創意業界產業化發展,不少博物館近年積極推出「入屋」的文創產品以增加收入。楊秀玲形容,購物是增進熟悉感的快樂經驗,文創則將無形經驗化作實體,「我們也嘗試做些細小的、價格相宜的文創,希望達到教育效果。」

記者 蕭博禧 謝宗英 

---

《星島申訴王》將推出全新項目「區區有申訴」,並增設「我要讚佢」欄目,現誠邀市民投稿讚揚身邊好人好事,共建更有愛社區。立即「我要讚佢」︰ https://bit.ly/3uJ3yyF

《星島頭條》APP經已推出最新版本,請立即更新,瀏覽更精彩內容:https://bit.ly/3yLrgYZ
 

關鍵字

最新回應

關鍵字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