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個重鐵車站︱古洞站料2027年完工 港鐵善用科技迎難而上
2023-12-22 00:01
港鐵東鐵線古洞站工程已於今年9月展開,預計2027年完工,落成後將成為連接東鐵線及未來北環線的轉車站,亦是港鐵第100個重鐵車站。港鐵表示,古洞站是全港首個於營運中的鐵路隧道上興建的新車站,要在確保現時東鐵線行車安全的情況下完成工程,港鐵施工團隊運用創新思維,善用科技,逐一應對挑戰。
港鐵設計時需要確保車站有高通達性及與周邊有高連通性
港鐵公司項目經理-北環線 (隧道) 羅廸高表示,為服務未來新發展區,港鐵在設計古洞站時需確保車站具有高通達性及與周邊社區有高連通性;同時,工地周邊亦有多個新發展項目工程在進行中,故各項目間需協調整合,方能順利推展。為此,港鐵首次在設計及施工階段,採用雲端綜合數碼共用平台(CDE),結合數碼化工程資訊、建築資訊模型 (BIM) 技術的3D模型及聊天室功能,提供一個有立體影像的虛擬空間,讓團隊可偵測各專業領域上可能發生不協調的情況,及時商討和解決;其仿如「大內總管」的功能,亦幫助團隊輕鬆監控各項工程進度。
羅廸高指,現時正行車、在上水及落馬洲之間的東鐵線古洞站隧道,是一個深入地底20米的箱型結構,上方需靠泥土覆蓋抵銷地下水的浮力,以保持隧道結構穩定,但興建新車站時需挖掘,並移除覆蓋隧道的泥土,為保護隧道結構,港鐵在工程期間除了架設金屬支架支撐兩側泥土,同時設有自動地下水壓調節系統,以控制地下水浮力。港鐵亦於約500米長的隧道,安裝自動監察系統及超過200個監控點,實時監控施工期間的隧道結構情況,精準程度達微米。
港鐵在今次工程大量善用BIM 3D模型技術
港鐵在今次工程大量善用BIM 3D模型技術,包括會在3D模型上預演各項施工流程,例如金屬支架於地底的所放位置、支架物料及重量等,同時利用BIM立體透視古洞站水電煤管道等地下設施的深度、準確位置等,調整工序,確保設施不受工程影響。為了掌控施工時間及進度,團隊準備了不同時間及進度的3D模型,以「4D」視覺全方位監控各工序,是否能按原定時間完成。另外,港鐵亦首次把3D建築模型,由專業領域應用於公眾溝通層面,較早前率先向殘疾人士團體展示模擬車站設計,讓他們提早了解未來車站的無障礙設施,反應正面。
羅廸高提到,古洞站工程可分作上方車站及下方月台兩部分,團隊於日間可在現有隧道結構上方興建車站,但是位於隧道結構內的月台部分,只能在夜間有限的非行車時段施工。由於正在通車的東鐵線鐵路本身有進行例行檢查及維修工作,故施工團隊一星期只能工作3、4天,每次只能工作2小時。因此團隊除了採用「4D」圖表追蹤施工進度外,亦採用預製組件及裝配色設計(DfMA)和組裝合成建築法(MIC),包括站內樓梯、天花板組件、鐵路隧道上的通風管道和月台踏板等,都透過「先裝後嵌」設計,先在工場預製後再運送到工地裝嵌,以節省時間。
首次使用鐵路運輸將重型建築物料運往工地
他續指,由於工程施工範圍只限於興建落馬洲支線時所預留的土地,能進行大型工程、擺放機械及讓工程團隊出入的空間十分有限,加上東鐵線仍在行車,港鐵須保留緊急出入口,並改劃一條新的緊急車輛通道以備不時之需。團隊亦意識到,單靠路面運輸會嚴重阻礙工程進度,遂首次使用鐵路運輸,將新車站工程所需的重型建築物料及物資,經現有的羅湖編組站運送至古洞站工地。
港鐵亦全面實現「智能工地」,提供5G Wi-Fi全覆蓋,配合工友配戴的「智能頭盔」,讓控制室能實時掌握工友位置,避免他們誤入鐵路危險區域;智能工具追蹤系統能確保每一件被帶入鐵路的工具在下班後均被帶走,防止誤留工具在通車的鐵道上,避免發生事故。
記者 趙克平
---
《星島頭條》APP經已推出最新版本,請立即更新,瀏覽更精彩內容:https://bit.ly/3yLrgYZ
最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