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明盈警兩日暴跌30% 資本寒冬未過 監管如火如荼︱拆局

2023-12-05 17:31

藥明生物(2269)昨日突如其來向外界「更新」業務消息,變相發盈警,隨即引起市場恐慌性拋售,股價於短短兩日合共挫逾三成。公司管理層預告全年業績將不似預期,當中除了歸咎於今年新增120個項目的目標過於激進,亦揭露來自藥物生產的收入受監管機構批准滯影響,令旗下重磅藥延期。作為內地龍頭藥廠的藥明生物,罕有向外界「打底」率先進行期望管理,藥企背後面對的挑戰不言而喻。

路透引述一位有份出席藥明生物電話會議的人士提供的錄音報道,公司首席執行官陳智勝在會上表示,預期今年經調整淨利潤可能有單位數的下滑。他又形容,「今年是藥明生物歷史上最難的一年,我們從來沒有經歷過這種寒冬。」

藥明生物曾經的「自信」,如今令一眾投資者大跌眼鏡。內地有分析表示,藥明生物信心滿滿,但公司真實的業績表現卻讓投資者失望。今年5月的一場投資者開發日交流活動中,藥明生物披露公司今年只新簽25個項目,不及去年同期新簽的47個項目。雖然公司預計上半年收入僅按年增長10%,但管理層當時仍然維持全年30%增長的業績指引。

有分析指,從目前情況回看,藥明生物高調的業績指引其實是一個陰謀,為的是替分拆藥明合聯(2268)獨立上市鋪路,透過強調自身業績的穩定性,給予市場一大希望,從而獲得可觀的融資額。
 

資本寒冬拖慢藥品研發

事實上,藥廠要在內地市場做大,要持續投資於藥物開發,豐富新產品線(Pipeline),當中涉及龐大的資金,惟在環球經濟環境備受壓力之下,融資的難度會較以往大得多。摩通今日發表評級報告預計,未來12個月內地生物科技行業仍持續見到生物科技融資面對壓力,藥企會繼續注重成本,並專注於開發核心資產。

在資本寒冬的大環境下,醫藥行業的監管與審批亦是藥企能否交出好成績的重要一關。藥明生物在公告表明,由於監管機構批准滯後,3款來自大藥企的重磅藥延期,影響約1億美元收入,並稱至2025年才能作出有意義的收入貢獻。

醫藥反腐行動陸續有來

藥企面對的監管並不限於藥品的銷售,更多未知數反而是在行業上的監管與整頓。7月底起內地醫藥業展開近十年來最強力的反腐風暴,便引起一場腥風血雨,其中龍頭上市藥企的合規問題更是焦點所在。而受負面消息影響,多隻港股醫藥股的股價在當時身受重傷。

內媒引述一審計調查報告披露醫藥行業的三條腐敗鏈,有藥企通過協助賣藥的醫藥合同銷售機構(Contract  Sales Organization,簡稱CSO)、醫療設備採購及學術會議等渠道套取巨額資金,用於賄賂醫院、官員及專家等,以提高自己的產品銷量。報道亦稱,有從事過活動推廣的人士表示,藥企贊助已成賄賂重災區,「我服務的藥企還在考慮給醫院贊助多少錢,競爭對手直接送了4輛奔馳(Mercedes-Benz)SUV」。

藥企被指賄賂醫院的行為遭到揭發,引起市場嘩然。綜合多間內媒統計,年內已有近160名醫院院長、書記被查,數量超越去年全年的兩倍。而內地監管部門表達對醫藥反腐行動和決心,意味全面整治醫藥行業腐敗問題的舉措陸續有來,藥企如何走正道去賺錢,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下維持市佔率及競爭力,值得關注。

相關文章:

藥明生物今復牌 昨發盈警急挫24%停牌 同系市值蒸發逾720億元
---
《星島頭條》APP經已推出最新版本,請立即更新,瀏覽更精彩內容:https://bit.ly/3yLrgYZ

關鍵字

最新回應

關鍵字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