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島申訴王 | 拆解交通意外死亡陷阱 司機視角實測奪命盲點

2023-12-05 11:08

星島申訴王 | 拆解交通意外死亡陷阱 司機視角實測奪命死亡盲點
星島申訴王 | 拆解交通意外死亡陷阱 司機視角實測奪命死亡盲點

《星島申訴王》交通專題上集提及今年致命交通意外增加,當中主要涉及長者。但不少交通意外都涉及亂過馬路的途人,即使是年輕力壯、身手敏捷的年輕人,過馬路時一樣不能掉以輕心,皆因司機在駕駛途中有不少盲點。《星島申訴王》主持Bryan就實測一下大型貨櫃車及私家車的奪命盲目陷阱。

【點擊睇車輛盲點陷阱】

途人年輕力壯、身手敏捷,過馬路時一樣不能掉以輕心,皆因司機同樣有可能看不到他們。
途人年輕力壯、身手敏捷,過馬路時一樣不能掉以輕心,皆因司機同樣有可能看不到他們。
政府化驗所法證事務部物理組化驗師陶志恒博士(左)解釋,一些大型車輛如旅遊巴,前方大概0至2米範圍會存在盲點,如果有行人走入這些區域,會較難察覺。
政府化驗所法證事務部物理組化驗師陶志恒博士(左)解釋,一些大型車輛如旅遊巴,前方大概0至2米範圍會存在盲點,如果有行人走入這些區域,會較難察覺。
一些大型車輛如旅遊巴,前方大概0至2米範圍會存在盲點,如果有行人走入這些區域,會較難察覺。
一些大型車輛如旅遊巴,前方大概0至2米範圍會存在盲點,如果有行人走入這些區域,會較難察覺。
從司機視覺實測,如果行人在0至2米範圍,有時只能看到途人頭頂,甚至完全看不到。
從司機視覺實測,如果行人在0至2米範圍,有時只能看到途人頭頂,甚至完全看不到。
從司機視覺實測,當途人與車身距離過了0至2米之外,達到2至3米距離,這樣比較容易察覺。
從司機視覺實測,當途人與車身距離過了0至2米之外,達到2至3米距離,這樣比較容易察覺。
現時不少大型車輛,都會安裝魚眼鏡,有助司機看清前方盲點,連距離車頭0至2米的範圍有沒有途人經過,亦能清晰望到。
現時不少大型車輛,都會安裝魚眼鏡,有助司機看清前方盲點,連距離車頭0至2米的範圍有沒有途人經過,亦能清晰望到。
專家強調,就算途人過路時保持3米的相對安全距離,大型車輛又裝設魚眼鏡,亦不代表百分百安全。
專家強調,就算途人過路時保持3米的相對安全距離,大型車輛又裝設魚眼鏡,亦不代表百分百安全。
陶志恒博士(左)解釋,司機駕駛時有很多東西要兼顧,可能忽略魚眼鏡的影像。
陶志恒博士(左)解釋,司機駕駛時有很多東西要兼顧,可能忽略魚眼鏡的影像。
另外途人亦有可能因為「攝車罅」等危險行為,令司機措手不及。
另外途人亦有可能因為「攝車罅」等危險行為,令司機措手不及。
司機視線有機會被車輛左右兩邊的A柱遮擋,未必留意到或可以這麼快發現過馬路的途人,構成意外。
司機視線有機會被車輛左右兩邊的A柱遮擋,未必留意到或可以這麼快發現過馬路的途人,構成意外。
要防止A柱導致的交通意外,首先是要司機警惕盲區的存在。當駛經一些高危位置,宜將車速收慢,騰出更多時間去應對前方可能出現的危險。
要防止A柱導致的交通意外,首先是要司機警惕盲區的存在。當駛經一些高危位置,宜將車速收慢,騰出更多時間去應對前方可能出現的危險。

政府化驗所法證事務部物理組化驗師陶志恒博士解釋,一些大型車輛如旅遊巴,前方大概0至2米範圍會存在盲點,如果有行人走入這些區域,會較難察覺;當途人與車身距離最少有2至3米距離,這樣才比較容易察覺。

交通意外頻生每周奪兩命 直擊亂過馬路警方12月全港執法

現時不少大型車輛,都會安裝魚眼鏡,陶博士指有助司機看清前方盲點,連距離車頭0至2米的範圍有沒有途人經過,亦能清晰望到。惟他強調,就算途人過路時保持3米的相對安全距離,大型車輛又裝設魚眼鏡,亦不代表百分百安全。「你要司機真的留意到魚眼鏡裡面的活動才行,皆因司機駕駛時,有很多東西要兼顧。另外途人亦有可能因為『攝車罅』等危險行為,令司機措手不及。」

根據交通總部資料,很多致命交通意外都是在車輛轉彎時發生。陶博士解釋情況同樣涉及盲點,就是與車輛兩邊的A柱有關。「因為在轉彎時,有機會司機的視線被A柱所遮擋,所以未必留意到、或可以這麼快發現途人,構成意外。」

陶博士建議,要防止A柱導致的交通意外,首先是要司機警惕盲區的存在,司機要嘗試扭動他的身體和頭部,去觀察A柱遮蔽的位置究竟有沒有行人經過。當然,司機駛經一些高危位置,宜將車速收慢,騰出更多時間去應對前方可能出現的危險。

心理專家:創傷壓力多源於交通意外

交通意外當中,最嚴重後果是喪失寶貴生命。就算沒有性命危險、身體創傷最後可以完全康復,但心理上的創傷都可能一直纏擾下去。(資料圖片)
交通意外當中,最嚴重後果是喪失寶貴生命。就算沒有性命危險、身體創傷最後可以完全康復,但心理上的創傷都可能一直纏擾下去。(資料圖片)
警察高級臨床心理學家麥詠芬表示,研究發現創傷事故中,超過一半跟交通事故有關,並可能引致創傷後壓力症。
警察高級臨床心理學家麥詠芬表示,研究發現創傷事故中,超過一半跟交通事故有關,並可能引致創傷後壓力症。
創傷後壓力症的徵狀,包括事主很容易會想起那件壓力事件,不由自主經歷意外當刻的情況。(網上圖片)
創傷後壓力症的徵狀,包括事主很容易會想起那件壓力事件,不由自主經歷意外當刻的情況。(網上圖片)
事主亦可能產生逃避反應,不想再去事發現場或相關環境;一些煞車聲,甚至只是看到路上的車駛近自己,都會有很大情緒反應。(網上圖片)
事主亦可能產生逃避反應,不想再去事發現場或相關環境;一些煞車聲,甚至只是看到路上的車駛近自己,都會有很大情緒反應。(網上圖片)
長者經歷交通意外,就算無礙性命,但精神壓力往往更大。
長者經歷交通意外,就算無礙性命,但精神壓力往往更大。
當長者他們帶著小朋友的時候,通常傾向守規則過馬路。
當長者他們帶著小朋友的時候,通常傾向守規則過馬路。
12月開始,警方再度進行全港性大型執法行動,票控違例行人和司機,最高罰款港幣二千元。(資料圖片)
12月開始,警方再度進行全港性大型執法行動,票控違例行人和司機,最高罰款港幣二千元。(資料圖片)

交通意外當中,最嚴重後果是喪失寶貴生命。就算沒有性命危險、身體創傷最後可以完全康復,但心理上的創傷都可能一直纏擾下去。警察高級臨床心理學家麥詠芬表示,根據2019年一份關於香港創傷壓力的研究,發現創傷事故中超過一半都是跟交通事故有關,並可能引致創傷後壓力症。

麥詠芬解釋:「創傷後壓力症的徵狀,包括事主很容易會想起那件壓力事件,不由自主經歷意外當刻的情況。事主亦可能產生逃避反應,不想再去事發現場或相關環境;一些煞車聲,甚至只是看到路上的車駛近自己,都會有很大情緒反應。」

長者在意外中受傷後,康復期較長甚至較難完全康復,令他們擔心影響將來日常生活及自我照顧的能力,因而產生抑鬱、焦慮的情緒。

其實市民之所以亂過馬路,原來都可以從心理學角度分析。麥詠芬指,「心理學裏面有一個現象,叫樂觀偏見。我們很多時候會認為一些不好的事,發生在我們身上的機會率是很低的,好像亂過馬路,我們知道是有危險的,但仍然覺得我可以亂過馬路,過份樂觀、過份自信,覺得自己行得夠快,或者我過了馬路這麼多年,已經很有經驗,可以快過車輛駛來,結果意外就是因為這樣發生。」

因應長者涉及行人交通意外較多,麥詠芬呼籲說:「我們留意到,當長者他們帶著小朋友的時候,通常傾向守規則過馬路。如果保存這份心意,即照顧好小朋友這份安全意識,來照顧自己安全,相信意外可以大大減少,亦不需要家人再為你擔心。」

12月開始,警方再度進行全港性大型執法行動,票控違例行人和司機,最高罰款港幣二千元。想知過程如何,就要留意《星島申訴王》的跟進報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星島申訴王》為民請命抱不平、追蹤城中熱話,亦會搜羅坊間溫情小故事。你申訴,我跟進,WhatsApp搵91999933,《星島申訴王》隨時候命!

立即報料:https://bit.ly/3IMunqd

《星島頭條》APP經已推出最新版本,請立即更新,瀏覽更精彩內容:https://bit.ly/3yLrgYZ

關鍵字

最新回應

關鍵字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