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誌|通識科掙扎廿載告終 通識教育會會長黃家樑盼前人種樹後人涼

2023-04-10 08:54

香港通識教育會會長黃家樑曾為通識科開局點明燈,如今再為它畫上句號。
香港通識教育會會長黃家樑曾為通識科開局點明燈,如今再為它畫上句號。

經歷國教風波、反送中等社會事件,高中通識教育終究敲響喪鐘,下年度由公民與社會發展科全面取代。作為香港通識教育會會長,黃家樑回顧歷年點滴,坦承學科先天不足,且人所共知。他直言,通識本身「有得救」,無奈在社會氣氛洗禮下跟政治掛鈎,被負面標籤,改革無疾而終。即將迎來末代通識文憑考試,他感恩自己多年堅守中立持平的教學方針,也期盼「前人種樹,後人乘涼」,希望在放下教鞭前,向下一代公民教師傳授教育理念,為教育改革打開序章。

訪問當日下起綿綿細雨,感覺像為通識科送行,黃家樑在校園迎接記者,準備圍繞「通識」開展一場唇槍舌劍。畢業於港大中文系,黃家樑自1990年投身教育行業,起初主力教中文及中國歷史,直至「通識之父」陳岡當上校長,「陳博士熱衷通識教學,也是考評局的試卷主席,故有意在學校開課,其實我也是一知半解,不過也願意幫手。」如此謙虛的他最終承接通識教育使命,2000年開始教通識科,見證它成為高中必修科,也不得已迎來終局。

黃家樑於首屆文憑試前曾接受《星島》專訪。
黃家樑於首屆文憑試前曾接受《星島》專訪。

課程涵蓋範圍過於「貪心」

現時回首,執教通識科逾20年的黃家樑直言,對學科有深厚感情,倍感可惜,「它雖有不足,但可以訓練學生思維技巧,觸類旁通、融匯知識,加上課堂強調師生互動、教學相長,非其他科目可以比擬。」他一再強調,「若然按當日學校課程檢討專責小組的建議,通識科或有機會漸漸優化。」

跟政治掛鈎被負面標籤

黃家樑形容,通識是「超前」的學科,本身先天不足,把大學修讀的知識,放在高中的課程中,「以往預科開辦通識教育沒有問題,因為學生經歷過會考篩選,有一定成績才能升讀中六、中七,但一下子調至中四就變得吃力。」他指,課程涵蓋全球化、能源科技與環境等6大單元過於「貪心」,導致教學只能蜻蜓點水,加上在課時限制下,變相形成灌輸式、催谷式教學,「不少老師集中處理答題技巧,甚或『貼題』。」

通識科一直在教育界的爭議聲中掙扎求存,黃家樑指,推行數年已有大學提出,屬必修科的中、英、通識都跟語文有關,數理學系即使取錄考獲佳績的學生,學生資質亦未必能匹配學科需求。黃描述,通識在該些學系眼中猶如「妹仔大過主人婆」,也有聲音指,高中課程因而文理失衡。他指,當年教育會有跟通識老師做問卷調查,改革呼聲高,「誰知香港政治氣氛改變,通識科其後跟香港民主發展、政局連繫,最終被負面標籤。」

黃續說,教育局曾於2015年實行中期檢討,惟很多通識科老師有「情緒上的說法」,抗拒通識被「強制改革」,錯失了改善的契機,「他們不承認通識科有問題,認為通識完美,最終改革『雷聲大雨點小』。」他指,通識本身「有得救」,而他「也想救」,惟最後只把課程的重複內容刪減,「沒有解決問題,問題一直累積。」直至第2次改革建議自選獨立專題探究(IES)等,「誰知未『落地』,2019年社會事件便形成導火綫,最終改為公民科。」

黃家樑:通識科理想高遠,但實踐困難,結果形成期望落差。
黃家樑:通識科理想高遠,但實踐困難,結果形成期望落差。

改革「雷聲大雨點小」

儘管改革已成不爭事實,黃家樑不同意通識促成社會衝突。他認為,相比國教事件等早期爭議,政府強拆天星碼頭而掀起的社會保育浪潮,已種下社會深層次矛盾的根源。他承認,不少老師半途出家,未受過正式公民教學訓練,「90年代強調老師要中立,不中立就會把個人政見帶給學生。」他指,老師要自律保持中立,自己一直緊守此宗旨,惟無法排除個別老師做不到客觀,令外界覺得通識變質,「跟新聞一樣,當有一、兩個激烈的例子,就放到好大上頭版,政客就當全數老師也激進。」

常說通識答題要活用概念化詞彙,黃家樑以一套繪影繪聲的「傷口論」解構通識科轉型,「以往通識科是揭開膠布,讓同學看到傷口流膿、受感染,知道『好大鑊』就可以;現在膠布照揭,大家同樣見到問題所在,但會教學生洗傷口、看醫生,最後換上新膠布。」

黃舉例,以往試卷常提問「不同持份者的矛盾和衝突」,套入公民科或會換轉為「不同持份者如何合作去解決問題」,用字正向、健康一些。此外,課程改革後焦點不同,以往被喻為敏感議題的「身分認同」,牽涉香港人、中國人和世界公民,強調多元身分認同,現在則談國民身分認同。在他角度,教育依然自由,只是課程不再停留在放大矛盾後止步,「要用正向思維包裝作結,例如年輕人該如何為未來做好準備,去解決相關問題。」

公民科課時不足存掣肘

然而即使課程再正面,黃家樑揭示公民科也有掣肘,皆因堂數僅是通識科的一半,課時不足,惟打好知識基礎又不能流於「死讀書」層面。面對公民科最終只有達標與不達標兩個評級,黃家樑質疑,未必所有學生有足夠的學習動機,首屆公民科考試後有必要再作檢討和調適,以免重蹈通識覆轍。

訪談一小時,自認過於理性的黃家樑,總是正、反論述兼備,以柔制剛,從未被記者「破發」。曾為通識科開局點明燈,如今再為它畫上句號,他以一句話作結,「通識科理想高遠,但實踐困難,結果形成期望落差。」他直言,已選定接班人繼承教學理念,只期望自己教學生涯完結前多作分享,埋下公民科的種子,待他朝茁壯成長。

公民科涵蓋新課程 認識創新科技

面對通識、公民兩科新舊交替,黃家樑感覺通識科較活潑,但公民科涵蓋眾多嶄新課程,也讓他引頸以待。

他舉例,公民科涵蓋創新科技,近來炙手可熱的AI議題就讓他樂在其中。然而嘗試新玩意,黃家樑也離不開通識框架,他向記者分享ChatGPT的中文弱點,「我要求它寫七言絕詩,鼓勵中六學生在倒數階段讀好書,到頭來答案只是4行、用7個字組成的句子。」

看來比起AI,應屆考生較需要黃老師的鼓勵加持,他最後一次「貼題」,揚言考評局或會「偷步」,提早應用某些公民科的課題或者提問形式,「要多留意兩者同樣涵蓋的議題,如香港的競爭力、『八大中心』、中港融合、大灣區……出現的機會可能大一點!」他寄語同學,「『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數年學習生涯只是人生當中的小歷練,要看得更樂觀、更長遠。」
 

記者:仇凱瑭
攝影:黃偉強
 

---

《星島申訴王》於3月1日隆重登場,節目為民請命抱不平、追蹤城中熱話,亦會搜羅溫情小故事。你申訴,我跟進,搵91999933,《星島申訴王》隨時候命!
立即報料: https://bit.ly/3IMunqd
你的獨家報料一旦被採用及報導,將獲得乙份獎品。

《星島頭條》APP經已推出最新版本,請立即更新,瀏覽更精彩內容:https://bit.ly/3yLrgYZ

 

 

關鍵字

最新回應

關鍵字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